暑假是青少年打工的高峰期,根據兒童福利聯盟《2025年青少年打工現況調查》,34.4%的高中職學生曾有打工經驗,其中又以17歲青少年為最多,高達四成。儘管多數孩子為了賺取零用錢、累積社會經驗而投入職場,但調查卻發現,他們往往在毫無保障的狀況下工作,面臨剝削、風險與制度落差。
在打工類型上,超過一半的青少年投入餐飲業,工作時間以平日晚間與週末為主,形成「白天讀書、晚上打工」的高壓節奏。雖然多數孩子主動選擇打工,但有31.7%是為了減輕家庭經濟壓力,調查亦指出,23%孩子因此犧牲睡眠、12.7%影響課業。其中更有6.3%為無酬勞動者,多是在家協助擺攤或顧店,顯示部分青少年處於「勞而無酬」的隱形剝削中。
權益受損也不容忽視。調查指出,16.9%的青少年打工時曾遭遇勞動權益受損,以「加班未給加班費」最常見,另有5.6%曾遭遇職場霸凌或性騷擾。更令人擔憂的是,有17%孩子在未滿15歲即開始打工,違反童工的相關法令。
而在應有的勞動保障上,近半數打工青少年未與雇主簽訂契約,也未請家長簽署法定代理人同意書;即使有81.1%知道應投保勞健保,實際卻只有51.9%獲得保障,突顯知識與現實的落差。此外,參與打工換宿的青少年無一享有勞健保,反映彈性打工模式中,雇主常藉形式規避責任,形成保障漏洞。
在打工詐騙方面,5.8%青少年曾遇陷阱,常見型態包括誇大薪資、索取個資或應徵後發現是虛構職缺。令人憂心的是,有1/4青少年在面對可疑打工時「出於好奇嘗試看看」,顯示防詐知識仍待強化。雖然過半青少年曾在學校學習過相關課程,但仍有16.6%從未接觸過此類知能。
兒盟指出,調查中青少年在勞動法規知識題平均僅答對3.14題(滿分5題),尤其低薪青少年答對率明顯偏低,呈現「知識不足與弱勢處境交織」的雙重風險。當被問到最常被忽略的權益時,孩子們普遍指出:工時過長、薪資過低、未被投保為三大問題。
面對青少年打工現況的制度斷裂與教育落差,兒盟提出三點呼籲:政府應落實基本工資、強化勞檢並提供合法打工資訊管道,杜絕雇主剝削;學校應針對打工比例最高的17歲青少年,強化勞權教育與防詐課程;而家長也應主動了解孩子的打工內容,避免孩子在無人知悉下,陷入高風險或違法的工作環境。唯有政府、學校與家庭三方共同補位,才能讓每一位孩子安心踏出社會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