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在身體開始蛻變為成人過程中,因身、心理快速的變化,有時其實連他自己對自己也很陌生,加上對一切事物的觀感反覆不定,常容易有焦慮之情形發生。
家住基隆市中山區的小尋(化名),小學時在校表現乖巧,成績也是名列前矛,上了七年級時卻開始厭學,早上總是起不來,成為班上的遲到大王。八年級時每下愈況,幾乎天天曠課,成了老師眼中的頭痛人物。經兒童心智科診斷為焦慮症,心急的父母在學校老師的建議下,為孩子申請了在家自學,媽媽辭去穩定的教職工作,在家陪伴這迷網的少年。自學迄今1個多月以來,在爸、媽細心的陪伴下,小尋慢慢敞開心房,雖然目前還不願回到校園,但焦慮的情形明顯改善許多,和父母的溝通也順暢了。
焦慮情緒本身並沒有任何問題,實際上它還是生活中非常必要的一種情緒。它是對潛在威脅而做出的情感反應,正如一個人面對野獸時必定感到焦慮,同時他會自動的做出反應,不管是搏鬥還是逃跑,都可以幫他解除生命的威脅。因此,焦慮情緒是一種「古老、天生的警報系統」(Barlow, 2004)。
但是當個體的焦慮程度過高,而帶來強烈的情緒痛苦、軀體症狀或嚴重的逃避行為時,就成為病理性的焦慮。初期的內在心理反應包括:「在自己身上肯定會發生糟糕的事情」、「別人會嘲笑自己做得不夠好」、「我必須做到最好,否則就沒有意義」等等。外在表顯上,你會看到一個孩子因為太過害羞而很難在人面前自然地講話,或是因為對學業表現過於緊張而有劇烈的情緒波動,甚至產生了厭學的情緒,這些都可能是焦慮障礙的情形,通常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如果不進行心理干預的話很少會自動消失,通常會越來越頑固,導致情緒的極度痛苦或者逃避。
基隆市中山區衛生所提醒您,青少年焦慮症發病率高,一般而言,焦慮症很難自癒,在得不到幫助的情況下,它通常會持續終生,甚而導致憂鬱症等。家中青少年若有焦慮情緒反應,應避免和孩子發生衝突,且應及早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以幫助孩子走出焦慮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