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邁向淨零碳排的浪潮下,營建產業正面臨數據化與低碳化的雙重挑戰。高頡建材股份有限公司與政府、學界及產業夥伴組成的「碳甲郎」團隊,以「建築資訊模型(BIM)+產品數位護照(DPP)+區塊鏈」三項核心技術,打造出一套可量化、可追蹤、可驗證的建築碳管理與材料循環系統,榮獲2025總統盃黑客松《卓越團隊獎》。
從產業鏈底層翻身:製造端的數據革命
台灣每年產生逾7,000萬公噸營建廢棄物,其中三至四成具再利用價值,卻因缺乏追蹤機制而多數遭破碎掩埋。這個長期存在的「資訊黑洞」,正是「碳甲郎」團隊鎖定的痛點。
由環境部資源循環署、農業部農水署、成功大學土木系、正修科技大學土木系、工研院綠能所、立順興資源科技、高頡建材與山椒魚永續工程公司組成的跨域團隊,試圖建立讓建築材料「被看見、被追蹤、被再利用」的資料架構。
來自彰化、以金屬浪板與彩色鋼板製造起家的高頡建材,在此扮演關鍵角色。該公司近年推動數位轉型、產品履歷系統、AI檢測技術與DPP( Digital Product Passport)產品數位護照系統,將傳統工廠升級為「資料驅動工廠」,這些累積成為參與碳甲郎專案的基礎。
技術三支箭:從設計到拆除的全生命週期管理
碳甲郎的核心在於整合三項技術:
**設計端的BIM(建築資訊模型)**內建碳足跡數據,讓建築師與設計師在規劃階段就能即時評估材料碳排,從源頭做出低碳選擇。
**製造端的DPP(產品數位護照)**記錄材料生產資訊與碳數據,賦予每塊建材可追溯的「身分證」。高頡建材將其產品履歷溯源系統與AI檢測技術整合進此系統,讓材料從出廠就帶著完整數據。
拆除端的區塊鏈技術則確保資料不可竄改,並導入第三方驗證機制,讓拆除商能確認材料來源與再利用潛力,使建築廢棄物真正進入循環體系。
根據團隊評估,此系統可降低工程碳排約20%,並提升材料再利用率20%,讓建築從誕生到回收都能被量化管理。
接軌國際:標準化是循環經濟的通行證
為確保系統具備國際競爭力,碳甲郎團隊參照歐盟ISO 59040與透明度協議(Transparency Protocol)推動資料標準化。這不僅讓台灣建材有機會接軌國際循環經濟供應鏈,也為國內營建業建立可信賴的碳資訊基礎設施。
「我們希望每一塊彩色鋼板,都能留下被看見的數據與被驗證的價值」高頡建材表示。
這句話道出傳統製造業在淨零時代的新定位:從單純的「材料供應者」轉型為「碳資料供應者」。
產業意義:數據成為新競爭力
碳甲郎的獲獎,凸顯台灣營建產業正從「憑經驗」轉向「靠數據」的典範轉移。當建築碳足跡管理成為法規要求與市場門檻,擁有完整資料能力的企業將掌握先機。
對高頡建材而言,這不只是一次得獎,而是從製造端啟動的產業位階躍升。當彩色鋼板能「說出碳的故事」,傳統建材廠也能成為永續建築生態系中不可或缺的數據節點。
隨著全球對建築碳排管制日趨嚴格,這套以台灣團隊開發、結合公私資源的低碳循環系統,或許正為產業鋪設通往淨零未來的數位軌道。
- 本文為作者投稿,僅代表作者個人之觀點與意見,與本平台立場無關。涉及之著作權、言論及法律相關責任,均由作者自行承擔。
- 我已確實了解,台灣新聞聯播網擁有審核及決定是否刊登的權利。如新聞稿有違反法規或被檢舉的疑慮,台灣新聞聯播網有權將其下架刪除,且不另行通知及解釋。

















-120x86.png)

-120x86.jpg)
-120x86.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