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恐怖的歌聲,像在水中窒息」
談起 2023 年在台北古嶺街小劇場的作品《Trauma and Patriotic Songs》,她神情凝重。
「白色恐怖時期,政府製作了大量反共愛國歌曲。對很多人來說,這些歌曲不只是旋律,而是創傷的觸發器。我想透過中提琴和電子聲音,把這種記憶中的痛苦重現出來。」
她在作品中將中提琴的迴盪與幾首愛國歌曲重疊,再配上軍事遊行、新聞紀錄片與電影片段的影像。「觀眾在視覺與聽覺的衝擊下,能感受到那個時代壓抑的呼吸,像是被迫沉入水底。」她說。
從小劇場到國際舞台
Ti Wen 的實驗並非侷限於台灣。2025 年,她與美國作曲家 Daniel McKemie 合作的《Mc Ti》,結合打擊樂與電子合成,呈現一種即時對話的音樂語言。
「我們讓電路、模組合成器和傳統樂器互相『說話』。觀眾會發現,不只是人與人,機器之間也能即興。」
她的足跡還延伸至 Harvestworks 數位媒體藝術中心(紐約總督島)。2024 年,她在那裡展出《Lunar Resonance: An Interweaving of Sound, Light, and Water》,用光影、水流和聲響交織出沉浸式的氛圍。
除了實驗藝術,她也活躍於流行與影視領域:2021 年參與 羅大佑〈叮嚀〉音樂錄影帶,2023 年和 2024 年則分別錄製動畫與電影配樂。她甚至替 Cult Crew X ALYK BMX 的影片《Urban Discipline》做聲音設計。
「我喜歡在不同領域穿梭。當一首愛國歌曲能觸動歷史傷口時,一段動畫音樂也能帶來童年的想像。」她微笑說。
藝術與教育:連結社群的聲音
除了演出與創作,Ti Wen 也投入教育與策展。她曾於 輔仁大學講授電子音樂課程,並長期在鄉村地區舉辦公益音樂會。2025 年,她更成為 紐約市電子音樂節(NYCEMF)評審委員會成員,參與國際作品徵選。
「對我來說,藝術不只是展演,而是如何與人建立連結。」她強調。
她記得某次在鄉村表演後,一位老人對她說:「我聽不懂妳的電子聲音,但覺得妳的中提琴像在講故事。」這讓她更加堅信,無論語言或形式,音樂總能找到觸及心靈的方式。
「我的創作是層疊的」
談到創作理念時,Ti Wen 給了一個精簡的比喻:
「我的作品像洋蔥,有很多層。歷史的層、聲音的層、記憶的層、科技的層。我希望觀眾在這些層疊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共鳴。」
隨著她持續活躍於台北與紐約的藝術圈,Ti Wen Hsu 已逐漸確立了她獨特的藝術位置:既是音樂家,也是歷史的記錄者;既是演奏者,也是實驗的推動者。
「我不會停止探索。」她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