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家庭面臨幼童罹患末期癌症的打擊時,不僅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創傷,還必須處理複雜的醫療決策和照護問題。在這段艱難的旅程中,除了醫療人員的協助外,音樂療法或許能為病童及家屬提供另一種形式的支持和慰藉。
「音樂是療癒靈魂的良藥,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也能撫慰人心。」台北市醫學人文學會理事、音樂治療關懷師謝惠貞表示,這是她多年來從事音樂治療關懷工作的深刻體會,尤其在面對生命末期照護時更顯珍貴。
謝惠貞老師專長於音樂治療、失智症及思覺失調症音療照護,目前除了擔任大學兼任講師及國內社區據點的講師之外,亦不定期跨海前往東南亞教育單位,並在社群網站上推廣音樂療法的多元應用。而在她眾多個案中,有一位名叫「小品」的幼稚園中班學生,至今仍在她心中留下難以抹滅的印記。
「那是個活潑嘴甜的小男孩,每次鋼琴課都會用奶音甜甜地說『謝老師好!謝老師都香香的!』還會主動跟著音符唱『 Do Re Mi 』,用他純真的聲音感染周圍每個人。」謝惠貞回憶起小品的模樣說道。
然而,命運的轉折來得措手不及。某日,她突然接到小品媽媽的電話,表示孩子在幼兒園玩丟球時不小心碰傷手臂。起初以為只是小傷,但腫脹持續加劇,經大醫院檢查後確診為惡性骨癌,即使轉診至第二家醫院求證,結果依然不變。
住院期間,謝惠貞帶著小品最愛的棒棒糖前往探望。短短幾天不見,腫瘤已明顯變大,但小男孩卻仍用熟悉的奶音說:「謝老師,我好想上鋼琴課!」儘管右手臂的腫瘤已經和小品的小腦袋一樣大,可他的眼眸仍不掩天真無瑕。
當醫生建議讓小品回家休養時,謝惠貞依約上門授課。雖然孩子已無法坐起來彈琴,但仍堅持要「上課」,用健康的左手在琴譜上輕輕按動,要求老師為他彈奏最愛的兒歌。「我彈奏著,他輕聲跟唱,視線因淚水模糊,餘光中瞥見小品的父母在一旁默默拭淚。」謝惠貞感傷的說。
三週後,小品安詳的離開了這個世界。在小品六年的生命裡,除了家人的愛,是音樂陪伴他度過生病期間,持續帶給他喜悅。多年過去,那位來不及長大的孩子,至今仍是謝惠貞心中最閃亮的鋼琴小天使。
談及音樂輔療在幼兒臨終安寧的應用,謝惠貞認為:「音樂療法是以非侵入性、非正式醫療行為輔助醫師治療,創造病患和家屬的情感共鳴,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它能陪伴病童的情緒起伏,舒緩疼痛和焦慮,給予心靈療癒和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