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期虛擬貨幣或NFT(non-fungible token, 非同質化代幣)攻佔眾多媒體新聞版面,越來越多的民眾興起投資虛擬貨幣的念頭,卻發現本意要脫離中心化管控的虛擬貨幣,似乎不如預期中擁有絕對的匿名性或自由。台灣三大虛擬貨幣交易所(例如幣託交易所)目前也已經要求用戶於註冊時提交身分證明(例如身份證、護照等),並上傳本人照片進行身份認證,此舉讓原先滿心期待不再被政府監管的民眾有些疑惑。
台灣金管會自今年七月一日起,正式將「虛擬通貨平台及交易業務事業」納入洗錢防制範疇,並依據國際反洗錢組織(Financial Action Task Force, FATF) 發布的指南,明確要求業者落實「實名制」交易,意即確認客戶身分(KYC)、紀錄保存及可疑交易申報等作業,另給予業者一年的調整期,輔導推行防制洗錢(AML)措施。各家業者為因應此新規範,用戶註冊時需要提交相關身份證明文件,填寫國籍、地址、職業、收入來源等資料,且須拍照上傳本人照片以進行真實身份確認,完成上述步驟後等待客服人員審核無誤才算完成開戶。
榮獲首屆監理科技黑客松五項大獎的重量科技KryptoGO表示,虛擬通貨洗錢防制比想像中來得困難,以比特幣來說,由於區塊鏈 (blockchain) 架構的特性,讓點對點 (peer-to-peer)交易過程無須有中心化機構介入,卻也因此為不法份子提供不易被追蹤的金流管道,助長詐欺、賭博、規避管制或洗錢等不法金流的相關犯罪。分析比特幣帳戶的交易軌跡看似容易,但實際上每次交易時都可以產生新地址,外加混幣 (mixing service) 服務具有高度隱私性,能夠將不相干的交易人等相混合,使外界無法看見帳戶間的交易紀錄,更無法輕易分析出原本的交易流向,監管虛擬貨幣是難上加難。
為防範虛擬貨幣淪為洗錢工具,不只台灣金管會開始介入虛擬貨幣業務的監管,其他各國如美國、西班牙等也已採取相對應措施;未來我們可以預期當越多人使用虛擬貨幣交易,監管不法行為與降低洗錢風險將成為必然的趨勢,政府只能透過更加緊縮的政策來避免金融犯罪,原先民眾期待的完全匿名性似乎蕩然無存;不過換個角度想,實名制也使政府能有所依據地將不法份子繩之以法,金融合規看似綁手綁腳,但也可能為我們帶來更多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