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誌汶老師請我們看向廢墟餐廳外頭。那是一個直矗著的漂流木,身上插滿海灘搜集來的彩繪保力達玻璃瓶,外型有點像是狼牙棒,又有點像是巨大的熱帶仙人掌。
「我叫它:全台最溫柔的保力達。」廖老師突如其來的命名,讓參與的學員都笑了出來。
「廢墟」與一切的起點
漁師廟提示了廍後社區的歷史背景,而廢墟餐廳重生的「廢墟」,正是被時光淘選,被垃圾掩埋,被歷史遺忘的「仁愛新村」。
仁愛新村的居民是來自浙江臺州外海的大陳島島民,經過了幾十年的時光,留下來的只剩屈指可數的住戶,以及殘破不堪的居住環境。
誌汶在三年前來到這裡,看見堆滿雜物、充滿「廢墟」感的無人之境,加上「風頭水尾」的地理環境,這裡無人靠近,也無人知曉。他心想,這麼美麗的壯圍沙灘,為何會充滿了垃圾?
來到這座被(歷史)巨浪沖潰的社區,浪人誌汶,找到了停留的理由。
留下來了,但是從何做起?在一次藝術活動中,誌汶找了藝術家合作,打造了「海景盪鞦韆」的裝置藝術。這座鞦韆搭配上看得見龜山島的蔓延沙灘,讓這個社區開始受到網紅、親子家庭,以及自行車運動者的關注。
從一個「網美點」,要怎麼拓展成更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從獲得關注的裝置藝術,要怎麼滾動成改變社區環境,提升居住品質的動力?
廖誌汶老師將這些實作經驗與「鋩角」,不藏私分享給參與學習性青聚點的學員與蹲點見習的Changemaker。
學習從聆聽出發,行動從實作開始
家裡經營茶園的學員哲岳,對於廖老師分享的行銷策略非常有感。他說:「如何在農業商品本身的行銷與運用自然環境的觀光間取得平衡,廖老師找到很好的平衡點。」
誌汶分享,在初期缺乏資源的情況之下,「低成本創新」的策略非常重要。他從簡單的信念——「何不把這裡整理好?」,開始把一磚一瓦的文化碎片拼湊回斑駁的「廢墟」。他試圖從「廢墟」裡找回新意,深知必須把來到海灘的客群留下,他花了三年才開張的「廢墟餐廳」,用最高品質的服務,用在地時令的美食讓外人主動造訪。
「不要輕易教育消費者,而是要把他們的金錢投入,轉化為我們想做到的目標。」
因此,誌汶和在場的學員說:「了解自己的受眾(TA)是誰非常重要。」無論是商品販賣、政策需求,或者是資源介接,都需要梳理出這個社區究竟需要什麼,而不止是個人的期待。
那座留下的「海景盪鞦韆」,正是「聆聽」多個社群需求所創造的多贏結果。
甫於宜蘭開設「文邑獨立書店」的冠旻,在學員回饋時間,也分享了自己在地方實踐所遇到的種種挫折。「我是做教育的,雖然長得很像黑道,但我真的是做教育的啦!」從回到母校羅東高中服務,到成為書店的老闆,覺得誌汶所分享的實務經驗,不斷地挑戰冠旻自己對「創生」的既有印象。
課程中最需要手眼並用,充分展現地方創生「積極實作」與「性感腦袋」的是廢棄木餐具再生體驗。這門課的指導老師育豪是「噶瑪蘭漂流木藝術學校」的執行長,他從社區裡尋得廢棄木材,將海灘上的漂流木裁割成適合製成餐具握柄的大小,從「廢墟」裡找回木材新生的意義。
學習性青聚點的課程先從五感的「聆聽」出發,帶著學員走向壯圍的海灘,看見社區裡不受維護的裝置藝術,聽見海浪打上進移的沙灘,聞到空氣中濕濕黏黏的氣味,以及探訪在如此惡劣環境中靜靜生長的花生。誌汶把自己的方案設計策略,透過直切中肯的文字,傳承給熱情的學員。
課程也強調「實作」,學員試著裁切木材、削磨成適合的握柄,最後細緻的上蠟、結合不銹鋼餐具的接頭,才完成了廢棄木餐具。誌汶說:「這不是DIY活動,這是把大眾認為無用的廢物,轉化為珍貴商品的魔法。」
解決社會議題,先清楚定義問題
審查委員義勝老師說:「誌汶是很務實的人。把最根本的問題identify(界定)之後,一步步制定策略。他一定翻轉了大家的價值觀。」
誌汶從課程一開始,就和學員分享「社會影響力」的概念,自己埋頭苦幹不夠,社區的轉變必須要被大眾看到,才會產生正循環的影響力。
他以學員的廢棄木餐具為例,原先這些木頭會被棄置、燒毀,排放二氧化碳,透過製造餐具的「過程」,我們體驗了社區居民的生命故事,也目睹了海灘的清淨與轉變。誌汶說:「把過程轉化為商品的一部分,透過說故事的力量讓生命可以被聽見。」
Demi,曾為流浪少女,自稱為「廢物」一流,也在廢墟餐廳執行蹲點見習。誌汶說:「他希望能夠鼓勵青年創業,Demi的精神我很喜歡。」Demi創立了海廢飾品(waste studio),從海灘搜集廢棄的塑膠碎片,將它們變成最靠近人類身體的裝飾品。
海廢飾品的「美麗」與「人工」,指向了社區兩方向的可能性。「美麗」是需要被人看見的,如何包裝、設計,並且清楚的和來到這裡的人說故事(這就需要說故事的能力了),「美麗」才會被人珍重。
「人工」則是暗示了人類的努力與介入。作為地方創生的一份子,我們要透過什麼樣的方式才能達到永續經營與環境保護的平衡?同時,透過我們什麼樣的介入,我們才能將人類已經造成的污染與「廢墟」,轉變成人人都想造訪的寶地?
青年署署長形容誌汶是「歷盡滄桑」的青年,但這樣的滄桑是因為深刻體認到如何把理念轉變成在地實踐,署長也說誌汶「以服務為樂」,在過程中不僅是試圖完成自己的夢想,也同時在改善社區的居住品質。這不只是地方創生的展示,儼然是一種生命遺跡(legacy)的展覽。
「一個浪漫的鞦韆可以改變台灣,你們也可以。」誌汶再次露出招牌的笑容,他那曬黑的膚色漾著陽光,就像是浪花映起的浮光閃閃發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