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9年的未來是否仍遙不可及?透過技術的應用,是否可能勾勒出自己80歲時的樣貌?未來困在太空站的虛擬人,與真實的人類世界又能產生什麼樣的互動?在人工智慧與虛擬生命型態高速演化的2049年,臺灣將如何在科技與文化的交會處重新定位自身?國科會「晶創人文計畫」《2049 媽祖遶月太空站》展即日起至8月21日於臺北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展出,9月13日起移師嘉義縣科學教育中心太空教育館開始為期一年的展出。
《2049 媽祖遶月太空站》是「晶創人文計畫」的初階成果概念展示。這項跨領域展覽將引領觀眾想像一個跨物種的共感、共生、共創的後人類未來,體現人與環境共生、與萬物共感,以及人機共創的理念,媽祖則為祈願萬物幸福共好的臺灣精神象徵。
「晶創人文計畫」策展團隊透過藝術想像與晶片科技研究結合,建構出一座漂浮於地月軌道之間、以媽祖為核心意象的太空站。觀眾將親身體驗「全息人」、「虛擬人」與「肉身人」共存的近未來生活樣態,思索人與科技、社會與數據之間全新的倫理關係。本次展覽將讓觀眾在沉浸式的空間中,認識晶片算力如何支撐即時環境監測、虛實體驗、老化模擬、情緒感知等未來日常應用,並反思在算力密布的社會中,人類如何持續保有情感、信仰與社群的連結。
本次展覽由國科會「晶創人文計畫」團隊聯合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嘉義縣科學教育中心太空教育館、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臺灣半導體研究中心、國立臺灣大學創新設計學院、國立臺南藝術大學等機構共同推動,在臺北場展出10件作品。作品展出橫跨即時動態捕捉、AI天文攝影、虛擬直播、全息感測互動電影等裝置,打造出觀展者可實際穿梭的「太空站甬道」,引領觀眾一起走進2049年日常生活各面向的想像。
開幕記者會的嘉賓包括國科會人文處黃俊儒處長、晶創臺灣推動辦公室執行長闕志達院長、C-LAB 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謝翠玉執行長、國家太空中心鄭琮生教育總監、工研院服科中心施香蘭經理、嘉義縣科學教育中心太空教育館莊春滿主任等人,晶創人文計畫計畫團隊、科技藝術團隊加上策展藝術家們,約50人左右參與本次的開幕記者會。
黃俊儒處長致詞時表示:「各種高科技的晶片,最終還是要由人來使用。晶創人文計畫的目標,就是從人文與社會的角度,探討未來世界的發展,並進一步回饋到晶片的設計與應用。我們希望從晶片的發想、設計、生產各環節,都能與百工百業產生連結。這次《2049 媽祖遶月太空站》的展覽,就是透過結合科技研究與想像的藝術創作,展示計畫的初步概念,並邀請社會大眾更廣泛地認識晶片科技發展的各種可能。」
本次展覽作品中,由貳進團隊製作的《福朗提爾壹號》透過與觀眾即時互動,電腦即時運算產出影像。而由跨界背景團隊李旻晉、李威辰、陳俊宇、紀敦智創作的《SpaceLive》,則讓觀眾直接與一受困在太空中的虛擬人物進行各種形式的互動,觀眾可以觀察這一以AI為基礎的虛擬太空人在長期互動後的發展。晶創人文計畫團隊製作的《80之後》,則探討未來高齡者以全息人形式存在的可能。
臺北場開幕記者會當天,「晶創人文計畫」同時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規劃另外兩場活動。其中一場是與Line Taiwan 合作的「2049 未來生活設計工作坊」,由國立臺灣大學創新設計學院負責推動設計思考的Alpha Team ,帶領參與學員結合Line 平台上的種種功能,發想科技設計、人機互動如何解決生活中的種種難題。另外一場則由「晶創人文計畫」國立政治大學林日璇教授負責,進行頭戴式裝置(HMD)的體驗會,透過空間運算、虛實互動以及虛擬身體三大面向,進一步探索晶片設計研發與產業技術創新的可能。
展覽時間|臺北場:2025.8.16(六)—2025.8.21(星期四) (休館時間請見館方官網)
展覽地點|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美援大樓展演空間
展出作品|福朗提爾壹號、時空摺面、SpaceLive、80之後、保羅三重奏、
顯影用液、未來感官體驗交易、拜祖雲、PM3000、阿龜微氣候
- 本文為作者投稿,僅代表作者個人之觀點與意見,與本平台立場無關。涉及之著作權、言論及法律相關責任,均由作者自行承擔。
- 我已確實了解,台灣新聞聯播網擁有審核及決定是否刊登的權利。如新聞稿有違反法規或被檢舉的疑慮,台灣新聞聯播網有權將其下架刪除,且不另行通知及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