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台灣表演藝術發展協會(PASTA)主辦的「國際劇場小聚」系列,於近日迎來第四場精彩對談。本場特別邀請目前旅居加拿大魁北克、就讀 MMIAM 國際藝術管理碩士的藝術工作者蔣昕擔任主講人,與來自多國的藝術製作人及文化實務者,共同探索魁北克文化政策與藝術實踐的深層邏輯。
本次以「文化無處不在(Partout, la culture)」為開場,帶領與會者深入了解魁北克省如何以制度性文化政策支持藝術發展,並介紹幾個極具代表性的文化園區,包括:
•Quartier des Spectacles(表演藝術特區):位於蒙特婁市中心,集結超過80個文化機構與表演場館,並由政府進行整體空間與節目規劃,配備全年可用的燈光與互動系統,是節慶與常態演出的交會地。
•TOHU 生態馬戲園區(Cité des arts du cirque):為「新馬戲」運動的發源地之一,由太陽劇團等單位創立,強調藝術、環境與社區三位一體的共生關係,並積極連結當地移民社區與國際創作者。
•Danse Danse:推廣當代舞蹈的非營利組織,每年策劃超過十場國際與本地舞作演出,並致力於藝術推廣與教育參與。
此次對談不僅聚焦魁北克,也延伸討論到美加地區文化與當今關稅政策的影響,特別強調內需市場對文化發展的支撐力。與會來賓以「英語海中的孤島」形容魁北克文化政策的獨立性,並指出2018年更新的《魁北克文化政策》,已將文化定位為推動社會發展與建構集體認同的核心,落實文化與生活、經濟、教育的深層連結。
吳維緯理事長指出,蒙特婁的文化園區發展也考量天候條件與居民生活習慣,在冬季嚴寒下調整觀演動線與節目設計,呈現出如台灣「夏賣冰、冬賣燒仙草」般貼近生活的彈性經營模式。這種制度與民間互動共構的文化場域,是讓藝術從孤立的創作轉化為公共對話的節點。
與談中,眾多來自劇場、音樂、紀錄片、設計、教育等領域的參與者也熱烈分享各自觀點,展現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知識交流與共感迴響。正如本次小聚所揭示:當藝術家能與制度對話,當政策願意與創作同行,文化不再是散落的點,而是一張連結城市與世界的網絡。
南表協持續以跨國交流為起點,透過系列小聚活動,連結地方實務與國際視野,期待在未來的聚會中,邀請更多關注文化政策、藝術發展與制度創新的朋友共同參與,拓展對話、激發共創。
敬請持續關注南表協劇場小聚系列活動,讓文化的連結延伸至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