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內電子後視鏡在市場上已存在多年,每年都推陳出新,除了新規格的加入,電子後視鏡廠商是否有針對消費者的痛點去加以改良以及進化當前的產品?
答案是有的。以下整合了幾點過往消費者在使用上的痛點,同時看看廠商的應對方式,進而幫助我們挑選電子後視鏡,避開這些擾人的問題。
1.凌亂的排線相當不美觀
電子後視鏡在鏡面的上方通常都需要安排一些孔位用來接入排線,如電源孔、GPS天線孔、後鏡頭線等。若沒有特別收齊或整理,向上垂吊後直接三條線;某些車型的後視鏡上方空間已經不多,即使接頭做成了L型安裝後也是頂到車內飾板導致後視鏡抬不起頭。
解方:
線槽突起的問題,只要將後視鏡的線槽模具下陷,等於向下一個階梯,讓這些線都往鏡面的背後向下走一格,正面的上緣看起來水平就會是平整的。所以要選擇有下沉式設計電子後視鏡。
2.前攝影機錄影都是歪一邊
開車時後視鏡的角度絕對要讓駕駛能看清後方來車為主,所以後視鏡的鏡面一般會斜向駕駛座,也就是會向左傾斜。依駕駛習慣不同,上車後微調一下後視鏡的角度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此一動作會讓與傳統電子後視鏡結合在一起的前鏡頭角度偏移,造成每次上車都要再調整一次前鏡頭角度否則錄影出來就是歪的,真的會很煩人。
解方:
光只有後鏡頭外拉是不夠的,要將前鏡頭也外拉出來,不能在後視鏡本體上才能根本的解決這個問題。所以要選擇前、後鏡頭都是外拉設計的電子後視鏡。
3.使用起來不習慣,遠近距離抓不準
傳統的後視鏡是在車內向後照,角度是由車前的擋風玻璃開始向後發散,駕駛在觀看時還能看的到後座的乘客或物品;而電子後視鏡是放在汽車後檔或後方牌照的上方,跳過了將近快一個車身的距離,所以在後鏡頭的角度選擇上便要有所講究。
會有遠近距離抓不準的問題,通常是選擇了角度過大的後鏡頭,因為倒車顯影普遍認為是需要超廣角鏡才合適;但超廣角鏡在沒有倒車顯影時反而不合用,大角度會讓後方來車感覺距離很遠,但實際上其實可能已經很靠近了,在開車時切換線道若對後方來車的距離判斷錯誤,反而是相當危險的一件事。
解方:
在後鏡頭的角度選擇其實無法很接近傳統後視鏡,但要在一定程度內能抓的到遠近感,又要能維持行車記錄器廣角錄影的需求。目前實測最佳後鏡頭的角度與安裝位置有關;後鏡頭安裝在車內可選擇130°~140°的鏡頭角度,若後鏡頭安裝在車外,則選擇130°左右為最佳。倒車顯影在電子後視鏡上僅能做到輔助功用,畢竟需求的角度還是有相當大的差異。
4.夜間後方車輛大燈一照,後視鏡直接往生
電子後照鏡最主要的功能當然就是要取代傳統後視鏡,必須要能讓駕駛在行車過程中精準的透過後視鏡得知路況,還要有過之而無不及才行。目前市面上的電子後視鏡即始標榜著夜間縮光、SATRVIS晶片、HDR多麼厲害,但對於大燈直射還是無解,後視鏡變成白茫茫的一片,頓時就像閉了一隻眼睛一樣。
解方:
在挑選後視鏡時,注意後鏡頭的規格,必需要有標榜是使用STARVIS 2 或者 有Clear HDR的功能;STARVIS 2是目前SONY推出的最頂級Sensor,其中的Clear HDR的對於強光抑制非常好;根據SONY官方說法STARVIS 2 是由STARVIS發展變化而來的一種支援更高動態範圍的技術,該技術具備超越人眼的感光度,即使在暗處也能夠識別物體的形狀和顏色。
市面上有採用此技術的電子後視鏡在目前據說沒有幾家,台灣品牌的MASIGO的電子後視鏡便是採用了此Clear HDR技術。
5.多合一的排線 故障就整組壞了了
同上第1點,早期凌亂的排線讓人相當困擾,所以各廠家為了解決此問題,便紛紛推出了多線合一的排線,也成功的產生了另外一個問題;多線合一看起來是相當美觀,但可靠性很低,不能彎折的線材增加了在安裝上的難度,且一旦發生了故障情形會非常難找出根源(都與多合一的線材有關),最後與其花時間找出根源,不如整組換掉來的快速,演變成了一個總成的概念,讓人為之詬病。
解方:
線材的部份當然是能越少越好,要美觀與功能兼具,折衷會是最好的辦法。多合一會使可靠性降低,那就選擇二合一即可;可靠性提升,線材由一條變成二條也無傷大雅,重點是不必擔心後續維修不易。
6.更新超麻煩 拆主機之後又要拆卡
測速照相功能是目前電子後照鏡必備功能,測速照相點的更新變成了每月必做的功課之一。傳統的電子後視鏡更新測速照相點相當麻煩,有需要取下記憶卡的,還有需要取下GPS天線與電腦端連接才能更新的,光要拆下來就滿頭大汗了,還要懂的到網上下載圖資,這對於3C苦手來說簡直是災難,最後只好忍痛放棄更新。
解方:
電子後視鏡必備的功能之一便是WIFI功能,不但可以透過WIFI OTA直接用手機APP快速的更新測速照相點,也可以透過APP直接查看後視鏡中已經錄製好的影片並下載;真的免拆主機免拆卡,這麼好用的功能,絕對是消費者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