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自然環境不斷被開發破壞,地球的生物多樣性急速消逝,即將於年底召開的COP15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亦將討論如何增加各國保護區的面積,以有效減少物種與棲地的消失。於此同時,台灣也有環團站出來募集資金成立基金會,並以「搶救台灣棲地多樣性,成立3%民間保護區」為主要的訴求。目前已有超過三百位民眾及企業共同參與,募得資金已逾1,200萬,離目標仍差最後一哩路,主要發起團體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表示:邀請各界捐款支持,以在9月底前能順利募得2千萬成立基金,以便在2023年可以開始協助棲地的保育信託。
發起成立基金會的環保團體,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表示,環資成立21年,長期以來環資不僅致力於《環境資訊電子報》的產出,也希冀以「環境信託」的方式保存大自然。為了能有效解決推動環境信託時,面臨農地受託的問題,以及環境資訊公開工作能獲得更穩健的支持,以維繫其獨立、公正、替環境發聲的立場,我們決定籌設「自然信託與環境資訊基金會」。
自然信託與環境資訊基金會 (籌) 將登記於農委會,並取得農業財團法人資格,宗旨為「兼顧當代及後世福祉,傳播環境資訊,推動自然信託,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透過這個基金會,我們期待創造「守護台灣3%棲地,維護生物多樣性」及「促進台灣1/4人口關心環境、採取行動」。
經濟因土地開發而繁榮,但我們換到的卻是更多的來不及
東海岸的山地被挖成平頭,變成水泥,丟到了西海岸的沙灘,成為消波塊。西部的山被挖成大洞,變成砂石,舖成了縱橫交錯的快速道路。石虎被車撞死在飛速而過的車輪下,綠蠵龜找不到上岸的路。一隻不曾離開過台灣海峽的白海豚,在我們知道她的名字時,已剩下瀕危的70隻。70年代還存在的台灣雲豹,2014年已被判定其族群在台灣已經徹底滅絕;我們永遠無法知道最後一隻雲豹死在何處,是什麼時候離開的。
在失去了這些動物和森林,我們換來了什麼?
以信託,守住一片棲地,提供野生動物一個安心居所
新竹芎林鄉鹿寮坑的自然谷曾經面臨開發威脅,在2008年為三位擁有相同理念的朋友集資買下,台灣於是有了第一個,但目前也是唯一的環境信託案例,環資隨後在2014年正式接管成為受託人。多年來,環境信託守護超過500種動植物,更記錄到林鵰、八色鳥、穿山甲、食蟹獴、台北樹蛙等14種珍稀保育類動物,環資的堅持,只為了讓野生動物安心生活在這片土地,因為逛大街不只是人們的權利,穿山甲、草鴞與食蟹獴也有想要偶爾放風的漫步時光,踩在這塊被保護的棲地,你也會感受與牠們和平共處的感動。
成立基金會,在開發之前為自然發聲,讓自然發生
基金會成立之後,在3年內將朝向兩個目標邁進:
1. 以環境信託守護台灣3%棲地(約4個台北市大小),維護生物多樣性-擴大台灣民間保護區的面積,每個土地需要人員進駐及日常維護,成為兼具教育、研究、保育、文化、遊憩等多重功能的環境教育基地及學習場域。3%的棲地不單單只是我們持有,我們將推動完善的配套法規,讓有心於長久保護土地的團體與個人,皆能增加人與動物和諧共存的棲地面積。
2. 讓更多人關心環境資訊,逐年增加5%的閱聽眾-為環境發聲21年的環境資訊中心,是台灣第一家主力於環境新聞,每日準時發電子報的獨立媒體;如今許多主流媒體紛紛推出環境新聞分眾媒體,在基金會成立後,擁有豐富資料庫優勢的環境資訊中心將在組織運作順利、管理制度穩定的情況下擴展環境新聞的觸角,增強網站新聞內容的深度與廣度,希冀藉由環境資訊的交流,關懷環境、參與行動,以建構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
在台灣實現國民信託之夢,來自300位民眾與團體、超過1200萬的支持
基金會的募款進度自今年6月以來已達60%。在3個月間,環資收到300多位民眾和企業、超過1200萬的捐款,如此令人振奮的氣勢宛如將英國的國民信託複製到了台灣,並具體實踐在成立基金會的過程中,為台灣環境運動史立下新的里程碑。依英國的國民信託方式,集資購地後,人民不只可以生活在信託地上,也可以做經營管理。環境信託不只對人、對環境而言都是好事,同時也創造了民間就業機會。在環境信託順利開展的未來裡,民間保護區是無論誰接手,都可以再依循成立宗旨與制度繼續走下去,永續經營大有作為。
還差最後一哩路,邀請各界捐款支持,在9月底前順利募得2千萬成立基金,以便在2023年可以開始協助棲地的保育信託。
捐款支持 https://nteif.tw/m
了解自然信託與環境資訊基金會 https://nteif.tw/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