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女成城:世代對談」第三場以【性別真的主流化了嗎?反思性別教育的校園扎根】為題,於10月16日線上舉行,贊助「眾女成城:世代對談」 系列活動的台灣民主基金會執行長黃玉霖也上線致詞,分享閱讀婦運前輩李元貞的著作《眾女成城:台灣婦運回憶錄》心得,支持台灣婦運書寫。本場次回顧與分享台灣性別教育從法律到教學實踐的漫長歷程,由長期投入性別平等教育運動的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監事、銘傳大學退休教授蘇芊玲主持,與談人包括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的游美惠教授與蔡麗玲教授、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長、也是澎湖鎮海國中教務主任的謝美娟等三位,並邀請兩位神秘嘉賓:高雄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的瑪達拉.達努巴克與南投特殊教育學校的學務主任王柏元,分別自性別教育推動學術研究、科學科技場域的性別刻板現象、民間團體的教材研發性別教育、族群、特殊教育等不同場域的實踐經驗。
主持人蘇芊玲首先提示了幾個時間點:1997年教育部成立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今「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2004年頒布《性別平等教育法》,行政院性別平等委員會於2005年推動性別主流化、2011年通過《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公約施行法》(CEDAW)等台灣性平教育的重要時間點。游美惠強調,最初的性別教育以教育防治、案件處理為主要方向,而後在性平教科書與研究書籍的撰寫、出版,台灣的性別研究所接續成立,性別研究的討論空間逐漸擴大,議題與理論視角更為多元,性別教育也從批判檢視走向積極行動,並致力於性別主流化與教育資源的拓展。然而,游美惠也指出,儘管台灣的性別教育看似已有大幅進步,但親密關係中的性別權力與暴力,情感教育,仍是性別教育中被忽略卻重要的一塊。
任教國民中學的謝美娟,則看到性平教育在中小學扎根的重要性與目前困境,例如:根據今年九月公布的台灣首次的同志學生校園經驗調查報告中,在校園中接觸到恐同言論、因性向或性別氣質而被嘲弄或威脅、不敢向學校通報者,每一項目皆有將近或超過5成的學生有類似經驗,即便是在性平法已通過十七年的台灣社會,多元性別學生在校園中依然感到不安。而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近年嘗試透過繪本、桌遊等教材教案設計、推廣,以兼具創意與教育深意的方式,將性平意識融入課堂活動,期能從基層教育場域開始,在每個人心中種下性別意識的種子。
蔡麗玲從學科裡的性別刻板與偏差談起,提到科學/科技是以客觀中立為出發的學科,反而「用科學語言正當化社會的性別偏差」或將性別偏差歸因於先天的生物決定論。有鑑於此,蔡麗玲以台灣鄰近的韓國、日本等亞洲國家為例,列舉調查報告中台/日/韓的人類發展指數、聯合國性別不平等指數與性別落差指數來說明,數據顯示,台灣雖被譽為「很性平」的國家,但事實上台灣的性別平等領域分佈卻有落差,科技領域即是例證之一。蔡麗玲進一步提到台灣科技部針對科技領域中的性平提出相關方案,例如:性別與科技的研究計畫、女科技人才培育計畫與鼓勵女性從事科研專案計畫等,以及科技化創新、相關網站與粉絲專頁(性別化創新中文網站、科科性別)的經營、推廣,嘗試從政府政策的推動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能夠一點一滴深化性平與科學知識和思考。
高雄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的瑪達拉.達努巴克從原住民身份、教育現場經驗及個人學習歷程分享。他提到1997年第一年教書時,遇到了葉永鋕,2000年永鋕事件後,他不斷思索在學校遇到這樣的性別歧視、霸凌狀況,究竟能如何處理?正好高師大性別教育研究所2000年成立,隔年達努巴克入學,藉由學習性別知識,增進自己在不夠友善的校園環境中與學生討論性別議題的勇氣。2000年及2005年達努巴克跟著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赴瑞典、加拿大參訪,透過觀察他國的性平教育打開眼界,更看見其他國家透過哪些管道、方式落實性別平等。台灣在有限的學習資源下,大部分校園對此無從產生願景,更難以得知性平教育,能帶領學生走向何處。透過深刻觀察與親身經歷,堅定達努巴克對於生命敘說與性別教育培力的動力,更嘗試將性平意識帶往原住民部落,以學校教師的位置,為原住民多元性別者打開自我敘說、與社會對話的機會與空間。
除了一般校園教育,特殊教育中的性平議題是多數人不易察覺、且容易忽略的,南投特殊教育學校的學務主任王柏元分享特殊教育現場中性別教育的特色與可能遭遇的限制。首先提到身心障礙者被去性化的處境,彷彿身心障礙者受到障礙所限,無法獲得性議題或討論、認識的機會,導致性議題被刻意抹消、淡化的情況。而特教老師與家長往往扮演「為孩子做決定」的角色,或者面臨性的選擇時,要求孩子一概拒絕,以求「保護自己」、防範性騷擾或性侵害。忽略了孩子其實亦有情感認同、性認同等需求,因此嘗試讓身心障礙孩子的聲音與需求被聽見,是近年特教場域中對於教師的性平意識與培力的重要方向。
台灣的性別平教育推行歷程,自1988年婦女新知基金會的教科書檢視、呼籲性平教育應受重視,1994-1998年間教改會總諮議報告書反覆討論,直至1997年彭婉如事件後,教育部成立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並於1999年始草擬兩性平等教育法,2000年因葉永鋕事件與同志運動的努力,「兩性」二字改為「性別」,社會氛圍也轉為鼓勵、包容多元性別者。時至2021年的今天,同婚專法通過二年餘,台灣漸以「性別平等」登上國際舞台,但在不同階段與不同性質的教育現場仍有努力的空間。改革之路從未一帆風順,夥伴的離去更讓每一位教育者/與談人感到不捨,卻依舊希望在各自場域,發揮專業與力量,在更多人的心中種下性別平等的種子。
與會講者皆提供豐富的性別教育教學資源,有興趣者歡迎洽詢女書店。「眾女成城.世代對談」系列線上座談會行至第三場,10/17(日) 14:00-16:00 將進行第四場【從土地、飲食到環境保育:生活、生產、生態:三生共榮】、及10/22(五) 19:00-21:00第五場【從騷動到興風作浪:光影書寫與婦運的交織】,接續邁入十一月的壓軸三場:11/6(六) 19:00-21:00 第六場【從倡議、修法到立法:婦運到法律改革的漫漫長路】、11/13(六) 14:00-16:00 第七場【從研究「婦女」到女性主義觀點研究:一探婦女研究在台灣的發展脈絡】、11/14(日) 14:00-16:00 壓軸場【勞動權益裡的女性突圍:經濟與工作場域中女性權利意識】,分別以法律中實踐性別平等、學術界的婦女研究、勞動與經濟場域中的女性為題,看見不同場域、時代下的女性,如何突破既有制度與規範的重圍。歡迎對台灣婦運發展歷史及性別議題有興趣的朋友,前往女書店粉專,搜尋「眾女成城:世代對談」報名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