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首場的女性參政主題,由社團法人台灣女書文化協會主辦、女書店承辦的「眾女成城:世代對談」系列線上座談會,10月8日舉辦第二場【不論白天與黑夜,家裏與家外:女性身體自主權與社會保護機制】聚焦女性人身安全。這場是由國家人權會委員會委員紀惠容主持,與談人包括請高雄市原住民婦女永續發展協會總幹事阿布娪、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杜瑛秋,以及網路女性主義倡議者周芷萱三位,更邀請到「台灣婦女救援基金會」前身「台灣婦女救援協會」創辦人沈美真律師、社團法人台灣防暴聯盟秘書長廖書雯,與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郭怡青律師等三位神秘嘉賓,分別從不同世代、族群、專長領域,分享其推動女性身體自主權益保障的心路歷程及主張,更深化跨世代對話的意義。
阿布娪從部落觀點的家暴防治經驗談起,在原住民歷史創傷-雛妓議題-的脈絡下,高雄市原住民婦女永續發展協會(女窩)於2003年成立,主張家暴、性侵防治委員會應正視原住民家暴議題的迫切性,更成立原住民家庭暨婦女服務中心,連結資源作為培力的基礎。阿布娪提到無論是台灣殖民社會下原住民的歷史創傷、或伴隨而來原住民婦女的困境,除了法律上的呼籲與改革,更重要的是原住民如何回到自身的文化脈絡裡去找回療育的力量。因此,女窩在2016年開始提出《復育 Usu’uru》(Usu’uru 意指「女人的田地」)的倡議,在這過程中,原住民女性重新找回了自己的聲音、自主能力與世界觀,透過回到土地,重現女性的生命智慧。
原住民雛妓議題,早在台灣解嚴前即引起婦女團體的關注,除由彩虹事工、婦女新知雜誌社發起解嚴前第一次社會運動遊行抗議,解嚴後1987年台灣婦女救援協會成立,創辦人沈美真提到最初是為改善雛妓問題,希望能建立長期幫助被害少女的管道,1988年改組為現今的婦女救援基金會後,設立救援專線、協助個案打官司、提供個案出娼館後的安置辦法,對社會大眾教育宣導,嘗試創造雛妓問題的媒體曝光機會,引發更多社會關注。第二次再發動華西街大遊行,即由沈美真(婦女救援基金會代表)、曹愛蘭(婦女新知代表)、廖碧英(彩虹計畫代表)領頭,號召至萬華分局遊行,為被賣至公娼館當雛妓的女孩上街抗議。沈美真指出,填補相關法律漏洞成為婦援會的首要之務,例如1989年首在《兒童及青少年福利法》中加上雛妓保護條文;其後制定《兒少性交易防制條例》加強對於嫖客懲處及孩童救援的保護措施等,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成果,時至今日,反雛妓運動更因應跨國人口販運等新興犯罪議題,持續推動、呼應新型態的防治、倡議與監督政府的工作。
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杜瑛秋,則從社會工作與福利面向,以她的社工專業,說明現在的救援工作。她從家庭、婚姻、親密關係與約會暴力談起,根據婦援會與政府的調查報告,親密暴力的常見樣態中,以「熟人性侵」為大宗,透過提出婦幼保護工作中必須面對的難題:親密暴力中,施暴者的親權與子女安全,孰輕孰重?該如何衡量?由此歸結修復社會大眾對施暴者的認知印象以及擴大服務對象的重要性。杜瑛秋進一步談到求助管道的重要,例如這幾年廣為人知、與轉型正義相扣連的創傷諮詢,需要的不僅是充足且專業的訓練管道,受害者的經濟能力、住屋需求也是尋求支援過程中面臨的困境。
除了身體接觸的親密暴力,數位性別暴力更是當代社會屢見不鮮的話題。周芷萱從網路霸凌與厭女現象談起,過往至今的女性主義者,似乎都面臨著相似的情境,例如:「就是因為離婚/失婚,才成為女性主義者」、「台灣女權已經是亞洲第一」等言論,乃至對於女體或女性外貌的羞辱,更是網路上常見的性別暴力。網路匿名文化下的PTT、Dcard,更助長了女性被性化、女性主義者被醜化的景況。周芷萱分享了政治、教育領域中網路性別暴力之例,指出這些言論為各網路平台帶來的潛在效益、數位性別暴力與騷擾因為法規尚未制定而難以定義的困境,以致當今數位性別暴力仍待更多具性別意識的關注與支援。
社團法人台灣防暴聯盟的廖書雯指出,這便是台灣的跟蹤騷擾法亟需通過的原因,跟騷法回應了當代的數位性別暴力,並獲許多婦女團體持續倡議與支持。改變公眾面對暴力的漠視與無聲、對於資訊的片面認識、以及譴責被害人等狀況,都更是防暴聯盟所致力改善的目標,他們透過帶領年輕團隊進入社區,從在地網絡出發,嘗試建立並串連社會中防治暴力的最小單位。
改變公眾態度之外,個人自身對於親密暴力的認知,也需要更充分的資訊與教育。郭怡青律師提到婦女新知基金會目前推動刑法妨害性自主「積極同意入法」的目的即在此,在法律實務中,她們看見太多「誤以為對方同意」的熟人性侵,事後往往面臨舉證困難、拒絕不明顯、苛責被害人等難以處理的情境,司法上亦面臨證據裁判與性別意識的兩難。是以,推動「積極同意入法」、持續與社會溝通,更是體制下防止性暴力的重要工作。
兩個小時的交叉對談,看到台灣三十多年來婦女人身安全議題樣貌型態的變化,法律政策的補救更迭,及從被保護到自我主張的女性人身安全的倡議歷程,讓與會者都覺得收穫滿滿。
「眾女成城:世代對談」 還有五場次,十月份還有場次三【性別真的主流化了嗎?反思性別教育的校園扎根】、場次四【從土地、飲食到環境保育:生活、生產、生態:三生共榮】、場次五【從騷動到興風作浪:光影書寫與婦運的交織】,分別以性別教育、女性與環境保育運動、女性的影像、文化及創作為題,橫跨歷史縱深,提出對當代性別議題與現象的反思重省,希望號召更多年輕世代關注,並投入台灣婦運史的寫作。歡迎對台灣婦運發展歷史與性別議題有興趣的朋友,前往女書店粉專,搜尋「眾女成城:世代對談」報名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