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香的豆乾、熱鬧的老街是人們對大溪的第一印象,其實位在大溪西岸卻有著多采多姿的生活型態,其中離大溪交流道不出 5 分鐘車程的南興里,有一座主祀神農大帝的「永昌宮」,居民因廟宇而凝聚,地方也因廟宇而發展出特色店家。青年高慶榮看見家鄉獨特的歷史與文化,創辦了「日日田職物所」,致力於地方創生,將故鄉的美發揚、延續。
8月21日,「青年社區參與行動Changemaker計畫Dreamer培訓」安排Dreamer前往學習,在日日田職物所的「廟宇走讀」活動過程中,細膩體會地方信仰文化及創生過程。
「家鄉」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談到小時候成長的地方,我們總是既熟悉又陌生,有點瞭解但又不太清楚。既然有機會,何不好好認識自己的家?」日日田職物所負責人高慶榮,說起自己當初回來家鄉的故事,透露在有限的生命下想做新的嘗試、實驗與突破,而那份想對家鄉更深入探究的渴望,以及故鄉熟悉的親人、連結、資源,成為了動機,使他決定重新認識自己成長的這片土地。
四年前,高慶榮整理了永昌宮旁的老舊倉庫,進行閒置空間改造。他笑著說,自己的房東就是神農大帝,之後成立了「日日田職物所」,這是象徵回到地方、土地的一種生活模式與態度,也期許自己與夥伴皆能帶有職人造物的精神努力耕耘。
家鄉的故事,從神農大帝說起
以生活圈為出發點,高慶榮看見廟宇凝聚了南興里的居民,透過田野調查、歷史文物資料閱讀,深入理解這座擁有276年歷史的永昌宮有著家鄉的故事,於是他打算從這裡說起。
Dreamer學員走進廟埕,高慶榮以「一溪、二樹、三穿門、四寓言、五剪刀,」獨特口訣帶領學員逐步認識永昌宮。口訣分別代表了大漢溪的右岸、廟埕上的兩棵大榕樹,廟門口的三道門、廟宇石雕中四則不同的寓言故事,以及隱藏在廳堂中用以鎮煞的五把剪刀。走讀的過程,高慶榮娓娓道來永昌宮的歷史
除此之外,高慶榮也將神農文化故事進行延伸,舉辦「青草學堂」,以生活中實用的藥草常識重新詮釋神農信仰。又或者舉辦工作坊,民眾透過植物染、植物編織、木創等體驗,累積地方知識學。
從陌生、瞭解,再到熟悉,高慶榮跟著當地居民一起重新認識自己的家。在一次永昌宮的信徒大會中,一位長輩分享︰「我信仰一輩子的廟宇,總有些不瞭解的地方,現在我終於能清楚地去向別人介紹了。」這特別的鼓勵使高慶榮印象深刻,地方創生的苗也在他心裡發芽茁壯。
透過工藝職人的手 延續保存廟宇的傳統與記憶
從藝術與文物的角度出發,廟宇中的雕刻、彩繪及配色都別有學問,高慶榮特別邀請傳統職人來到日日田職務所,與學員分享工藝學問及體驗。
高中開始對木雕產生興趣的陳鉦翰,在大學開始學習傳統木雕與修復,他提及學校的教誨是「要保存、要記憶、要融入」。磨刀磨練心志、製作佛像時的田野調查、翻讀史料瞭解廟宇與神明的歷史脈絡,這是陳鉦翰在製作佛像的過程裡努力使自己沉浸、融入的方式。
他向學員們介紹,臺灣的大佛多透過翻模、泥塑製作,而小佛大部分是木雕,從一塊原木用電鋸鋸開,到握著雕刻刀細細琢磨。從事廟宇及門神彩繪的林中勝,拿著用輪內胎製成的管線,填入材料,一圈圈地由左而右、由上而下,勾勒出廟宇門神圖案的輪廓與線條,等顏料乾之後再由深入淺上色,最後就成了我們在廟埕中最常見到的神像彩繪。
除了工藝,糕餅也是廟宇延伸發展出來的文化。永昌廟附近的「新復昌食品行」是一家傳統糕餅百年老店,老闆陳盈年與爸爸陳榮集堅持守護百年好味,並製作出大溪在地才有的「月光餅」,餅內香甜的地瓜味與黏糯的口感,讓人忍不住一口接著一口。
Dreamer學員跟著師傅一起體驗,在過程中也不禁感嘆,傳統工藝是文化脈絡的一小部分,仍是不可或缺的一角。
從生活圈為出發點,高慶榮從神農廟、河川、客家文化、農村產業讓人們逐一認識大溪西岸,認識自己的家。
而日日田職物所有個大夢想,那就是「聚落」。
高慶榮分享疫情前去日本交流,位在東京近郊的藤野藝術聚落生活讓他感到非常印象深刻︰「人們的術業有專攻,但彼此共學、共好,並將藝術實現在生活之中。」因此他希望自己的家鄉也能逐步達到聚落概念,為共同生活的人們創造親近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