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青年發展署辦理「青年體驗學習計畫」,鼓勵高中職應屆畢業生主動提企劃,於國內外進行為期2或3年的自主學習。參與計畫的張瑀曦畢業後沒急著上大學,而是前往美國社區擔任志工。在社區工作時,有時遭遇照顧的長者去世,但那裡的人們卻樂觀面對生命的終點,這改變了她對死亡的看法,後來她還會與臨終前的長者笑著談論天堂。張瑀曦堅定地說:「如果每個人都會死,那我要想的不是怎麼逃避死亡,而是怎麼活得充實。」
除了對生死的感悟,當地的人生觀也帶給張瑀曦很大啟發。在臺灣,多數人高中職一畢業就繼續讀大學,不過在美國,許多人會選擇多方面嘗試,創業、打工、壯遊,直到三十歲才重回校園。張瑀曦一度對自身的未來感到迷茫,幸好美國社區的奶奶點醒她,「一生很長,你可以嘗試很多事」。她在美國當志工的過程中學會如何與長者互動,也更確定自己喜歡關懷生命這件事,返臺後張瑀曦持續從事助人的工作,陪伴拒學國中生、照顧嬰幼兒,她9月將就讀政大傳播學院,未來希望結合文字和社會工作,寫更多生命的故事。
並非叛逆,而是希望活得精彩
鄭耘也踏出舒適圈,從海聲華德福實驗高中畢業後,她選擇到瑪利亞基金會照顧身障者,也到德國華德福幼兒園及尼泊爾孤兒院與當地孩童互動。在德國,鄭耘發現幼兒園學生和老師以名字相稱,不加敬語,人與人之間不論年紀相互尊重;而在尼泊爾,她看見當地許多孩童懷抱夢想,卻沒辦法實現,這使她更珍惜追尋夢想的機會。「在臺灣,我們習慣直線前進,從幼兒園一路讀到大學,然後找工作,但我不想這樣。人生有很多可能性,所以我選擇出國、選擇服務、選擇旅行。」鄭耘鼓勵大家多思考自己想做什麼。她提到,人們容易受他人影響、習慣跟隨別人的腳步,應該把握生命難能可貴的時光,勇敢嘗試。
清晨五點,天還未亮便頂著夜色準備上工,這是蔡名皓在澳洲農場打工的日常。他坦言自己不愛讀書,「你不念書以後要幹嘛?」高中班導的一句話使他開始思索未來,赴澳洲學習英語及度假打工。在澳洲採集櫻桃體會勞力辛勞,甚至遭遇森林大火而失業,只能轉而打工換宿。這趟旅程讓他學會自律,脫離父母安排好的舒適日常,孤身一人到國外,食衣住行育樂都得自己負責。蔡名皓說:「如果有夢想和目標,那就去行動吧!」年老後雖然有更多時間和金錢,卻可能缺乏體力,不如趁著年輕時勇敢闖蕩。
有些父母樂於讓子女多方嘗試,例如鄭耘的家人尊重孩子想法,她母親鼓勵孩子探索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如果孩子是條魚,那就讓他游泳;如果是蜥蜴,就讓他爬樹。」不過並非每位父母都接受孩子高中職畢業不先繼續讀大學,對於如何避免體驗學習成為紛爭的導火線,蔡名皓表示應多溝通,青年可與父母詳談自己的生涯規劃、為何想參與計畫,並提出交換條件讓父母安心。
本次青年體驗學習計畫同學會,讓已完成計畫、目前執行中的青年相互交流,由張瑀曦、鄭耘及蔡名皓分享體驗後的收穫。還有「卡片自介」活動,學員挑選最能代表自身的照片,向他人說明故事,有人選擇拼圖的照片,象徵正在拼湊自己的未來;有人挑選營火照片,在泰國與孩童圍在篝火旁起舞是他心目中最美的回憶。學員們彼此分享體驗學習的心得,也討論在計畫過程中如何解決困難。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署長陳雪玉指出,這項計畫的特點是青年自己提企劃、自主學習,「為自己的學習做主」,體驗的過程中一定有許多心酸和甘苦,但也能得到美好的收穫。她勉勵青年鼓起勇氣探索自己的興趣,也期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別把教室當成你的全世界,而是要把世界當成你的教室。」許多學生不清楚志向,只考量分數來選擇科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陳學志勉勵學生拓展自身視野,除了教科書以外,還有許多管道能學習人生道理。若對未來感到徬徨,畢業後不一定要立刻讀大學,能給自己一些探索自我的時間,正因為這些豐富的經歷,才成就與眾不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