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台灣社會的出生率偏低,夫妻不是晚生,就是只生一個,許多父母將小孩捧在手心上,希望把最好的都給他,尤其是在為小孩規劃保險時,更是恨不得將所有的保險都買齊。
但是,幫小孩買保險,真的是越多越好嗎?如何為家中的小寶貝規劃保險才能讓他們贏在起跑點上?保險法權威劉北元表示,父母幫小孩買保險,第一步一定要做到「先顧大,再顧小」,如此才能讓上下兩代人的風險降至最低。
新手爸媽投保起手式:先顧大,再顧小
台灣《保險法》權威、北宇管顧總經理劉北元解釋,所謂「先顧大,再顧小」,指的是新手爸媽應該先幫自已做好保險規劃,再來考慮小孩該買什麼樣的保險。最主要原因是,若父母沒有透過保險為將來的醫療及退休金做好規劃,在老了之後反而將成為子女的負擔。其次,在孩子尚未獨立前,若父母突然不幸離世,在沒有做好保險規劃的情況下,恐使小孩頓失經濟依靠。
因此,劉北元強調,在為寶寶買保險之前,父母應先顧好自己(做好保險規劃),之後再根據寶寶的人生做階段式的風險規劃。
至於新手父母要如何為自己規劃保單?以剛生第一胎、30歲左右的父母親為例,劉北元認為,這時的人生事業才剛開始,基於預算考量,建議購買保費低廉的定期險,如:醫療險、重大疾病(癌症險)、意外險及失能照護相關保險做適當的規劃,避免自己發生保險事故,拖累到孩子的成長。
此外,新手父母也應做適度的身故保障規劃,以避免小孩的生活與教育會因父母突然離世而陷入困境。在壽險額度上,則可考慮以「小孩出生後到大學畢業」期間的花費做投保標準。
對於寶寶出生後的保險規劃,劉北元在最新上線的Podcast節目《劉北元的保險法》中,則是以寶寶的三個人生階段,提出三個錦囊妙計,提供給父母在檢視小孩每個階段時,應著重保險規劃的參考依據。
錦囊一:寶寶出生10天內,首重定期醫療險
劉北元指出,小孩剛出生時,疾病醫療所需的花費為主要風險來源,此時以保費低廉的定期醫療險為主,能發揮保險最大的槓桿效應,建議在投保時應優先選擇實支實付醫療險、意外險附加實支實付醫療附約,若預算足夠可再加保癌症險。
劉北元表示,由於近年癌症的發病年齡有逐漸下降的趨勢,加上寶寶初生時期保費相對便宜,因此癌症險是值得考量的項目。至於終身型的醫療保險,則建議留待經濟能力較佳時再來考慮。
寶寶投保黃金時間:出生10天內
值得注意的是,劉北元提到「寶寶投保最佳時機應在出生10天內」,其原因就是在寶寶出生後,醫院會抽血做新生兒篩檢,若有問題需要進一步檢查,通常也是在10天後告知。倘若父母等到篩檢後(10天之後)再投保,一旦結果有異,恐怕會遇到保險公司拒絕理賠的窘境。
劉北元舉例:之前曾有一理賠爭議,就是父母沒有在出生10天內為寶寶做保險規劃,在新生兒檢查之後,因報告顯示「聽力異常」被通知要複檢,這對父母才在複檢前,為寶寶投保失能險及醫療險。
複檢後,寶寶被判定是雙耳沒有聽力,父母在向保險公司申請失能與醫療險的相關給付時,被保險公司主張「違反保險法64條的據實說明義務。已知小孩聽力有問題的情況,投保時卻未告知」而拒賠。當時法院亦認為,聽力問題既已在投保前就發生,根據保險法,保險公司無須給付,且有權利在解約時,不退還所繳的保險費。
因此,劉北元強調,趁寶寶還沒做健康檢查之前投保,第一點保費便宜,第二點不會被保險公司說帶病投保、不實告知,拒保或被批註除外。否則,發生事情才趕著去投保,不但花了保險費,實際上還得不到任何保障。
錦囊二:學齡期間到15歲,加強意外/失能險
隨著小孩逐漸長大,劉北元建議,在小孩開始上學後,父母就應啟動另一階段的保險規劃,因為此時孩子的活動範圍越來越廣,在學校、安親班或是參與戶外教學時,遇到意外事故的可能性提升。因此,意外險、失能照護的保障,就成了此階段保險規劃的加強重點。
不過,有些父母會早早就幫小孩買好壽險,對此,劉北元建議,在孩子15歲前都不用考慮為其購買壽險。因為因現行保險法規定,在15歲前投保的壽險,死亡的身故給付只有喪葬費用一項,其餘的保險理賠都必須在15歲以後投保才會生效。因此為不足15歲的小孩投保壽險,意義不大。
至於15歲之後是否要買壽險保單?劉北元認為見仁見智,因為一般壽險的規劃目的是為了保障家庭經濟,而15歲的小孩不會是家庭經濟支柱,除非父母有其他考量,否則通常只建議在喪葬費用額度上做規劃即可,等到小孩自己成家後,可由他自己思考家庭經濟的需求,來補強壽險規劃。
錦囊三:孩子成年後,應學會用保險為自己負責
在小孩出社會、有了獨立的經濟能力之後,劉北元指出,此時父母對孩子的保險規劃就進入了最後一個階段。因此,這時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思考「未來的人生將面對哪些風險?該如何用保險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劉北元表示,在這個階段父母通常會將過去為孩子投保的保險交棒給孩子,父母親可以在此時跟孩子好好聊一聊「過去從寶寶階段一直到15歲再到成年、出社會」這一路上,為他們做了什麼安排。
這不僅讓孩子清楚自己擁有哪些保單,也培養其風險規劃、移轉的思考能力,引導他可以在未來要如何運用薪資所得,為自身的保險規劃做分配與補強,讓保障能夠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