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台灣表演藝術發展協會於近日舉辦「德國劇場小聚」系列活動,邀請曾旅居歐洲、現活躍於跨國平台之表演藝術工作者吳柏甫(Wu, Po-Fu)擔任講者,帶來對德國劇場現場的觀察與身體經驗的深度分享,吸引許多南部表演藝術工作者前來參與。
移民觀點下的劇場生態觀察
柏甫以自身作為「華人移民藝術家」的視角,介紹其參與之泛華人劇場平台 APAL(Asia Performance Art Lab) 的運作模式。該平台由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藝術家發起,致力推動以華人議題為核心的展演及國際交流活動,透過自主策劃與社群串連,形成非典型的藝術發聲場域。
分享中亦指出,歐洲劇場界在多元與平權議題上的制度建置相對成熟——劇組普遍設有 「awareness team」(平權意識小組),以確保劇場現場對性別、人種、身分的敏感度與尊重;而詢問「人稱代名詞」已是日常基本禮儀。此外,柏甫強調德國劇場系統對藝術行政的專業性極為重視,許多創作團隊會聘用專職行政人員協助製作申請、專案執行與預算管理,藝術行政支出亦被視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劇場補助制度方面,德國採取自地方到聯邦的多層次結構,強調作品「延續性與深化」的價值,而非一味鼓勵「新創」。以柏林為例,市府更直接從觀光稅中提撥資金補貼自由劇場的營運,突顯文化與城市共生的政策思維。
身體與空間的重新連結
吳柏甫帶領之工作坊則以過去經驗與德國劇場體驗,使用「存在感」為核心展開身體訓練,帶領參與者透過脊椎、視線與重心探索,展開一系列以感知為主體的練習。
啟發表演者重新感知身體的動力來源與空間張力,強調在靜止之中仍保有「意識張力」。透過視線引導、阻力運動與集體牽引,參與者不僅感知身體的支撐與回彈,也反思在舞台上如何與空間、對手與自我建立關係。
參與者分享:「表演時我們常忘記身體的不同質地與呼吸,但這些練習讓我重新認識身體的細節,也幫助我在創作中更具覺知。」
建立南方視角的跨文化對話
本次「國際劇場小聚」不僅讓參與者得以窺見歐洲劇場現場的制度與觀念,更透過身體練習與在地工作者建立具體連結,回應南台灣劇場創作者在國際交流脈絡中的需求與渴望。南表協將持續策劃相關活動,推動在地與國際之間的雙向理解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