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然牧場的從一開始我們就堅信,動物的福祉和我們的產品質量是息息相關的。這不是單純的生意,而是一種責任。我們選擇了平面飼養方式,這不僅是對雞隻的尊重,更是對環境和消費者健康的承諾。
瑞士早在1992年就禁用格子籠,隨後歐盟等國於2012年開始陸續跟進。至今,全球已有近40個國家和州政府廢除格子籠飼養蛋雞的做法。除了歐盟淘汰格子籠外,紐西蘭、澳洲、美國、不丹、以色列、韓國等國家也在轉型為友善飼養系統的路上。尤其是國土面積、人口數和產業型態與台灣相似的以色列,已在2022年立法通過「全面轉型為非籠飼系統」的計劃,立即禁止新建或改建為籠飼設施,並提供經費協助蛋農改建禽舍、改善畜牧設施及環境,同時提高蛋雞飼養環境和照護標準。
台灣蛋農產業面臨著許多嚴峻的問題,台灣以傳統格子籠飼養佔據主導地位,導致產能低落,產業難以進步。亦然牧場歸納有下列四大問題:
問題1:台灣雞蛋的問題是籠養產能低效,為了解決供需問題,導致母雞數量一直增加的惡性循環
根據2021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統計,同樣一隻人工育種的蛋雞在台灣的飼養條件下一年平均只產190顆雞蛋,遠低於全球平均的202顆。台灣蛋雞的產蛋率僅約52%,其他國家的產蛋率都在80%左右,顯著高於台灣。
問題2:傳統格子籠飼養產能低,卻佔台灣八成,難以應對疾病與氣候變化威脅
台灣大多數蛋雞場仍採用傳統格子籠飼養。這種飼養方式使蛋雞長期處於緊迫狀態,導致疫病抵抗力差。禽舍老舊、知識技術無法提升、蛋農人口老化等結構性問題,使得產業落後、產能低落,難以應對禽流感及極端氣候的威脅。一旦染疫,母雞的死亡率會顯著提高,進一步加劇蛋荒危機。
格子籠飼養漠視母雞的天性需求,使牠們長期處於緊迫和免疫力低下的情況。台灣夏季炎熱難耐,A4大小的鐵籠每籠飼養2至4隻母雞,上下至少3層,每棟雞舍至少兩排,且多棟雞舍相鄰。蛋農通常只在禽舍上方或前後架設風扇,散熱效果有限,再加上雞隻本身的體熱,蛋雞常處於熱緊迫中;寒冬時則面臨冷緊迫的威脅。惡劣的飼養環境不僅增加用藥風險,更使體弱的動物成為人畜共通傳染病的載體。因此格子籠無法滿足蛋雞築巢、棲息、沙浴、抓扒覓食等重要自然行為。科學研究證實,這種飼養方式會造成蛋雞緊迫、挫折、免疫力降低且容易生病。
問題3:蛋商包銷制度,混蛋有食安疑慮
在蛋商的包銷制度下,蛋商的收蛋車穿梭於各牧場間,不分牧場管理優劣,不論雞蛋大小、品質好壞,一律均價全收。這使得牧場無需在意飼養管理知識與技能的提升,只需將母雞關進格子籠,餵食給水、撿蛋、巡查死雞即可。
多數蛋農對母雞的天性、行為、生理需求及疾病管理了解甚少,一旦發現產蛋率下降或母雞出現異常、不進食,幾乎都自行投藥。收蛋車和人員在各牧場間穿梭,未充分消毒的集蛋籃四處流通,加劇了禽流感疫情的快速傳播。
蛋商在收集各農場不同狀況的雞蛋後,進行分級篩選和包裝,但很難避免「混蛋」問題。一旦雞蛋被驗出藥物殘留,追查真正違法用藥的牧場困難重重,也無法保障食品安全。
問題4:將雞糞污染、食安、疫病等成本轉嫁到外部
格子籠雞蛋生產系統將許多成本由整體社會負擔,包括雞糞、臭味的環境污染,預防性抗生素添加導致的病菌抗藥性問題,藥物殘留的食品安全風險,以及人畜共通疾病(如禽流感)等,這些
格子籠飼養的雞糞處理造成極大的環境衛生負擔。雞糞還需經過曝曬和發酵,導致惡臭和蚊蠅孳生,養雞場因此常面臨居民的抗議,成為鄰避設施。
相較之下,「平飼、放牧、有機」等友善飼養系統在室內禽舍使用乾燥的粗糠、稻稈和木屑作為墊料,讓母雞可以抓扒和探索。雞糞混合墊料在溫控且通風的畜舍裡,自然發酵乾燥且沙質化,完全沒有惡臭濕黏問題,只需在淘汰雞群時全場清運一次即可,減少污染,稍作處理便可直接作為肥料使用,促進循環經濟。
友善飼養系統直接解決了環境衛生問題,不僅減少清運車輛的碳排放量,降低疫病傳播風險,雞糞還能成為循環經濟的有機肥料。這些墊料經過發酵,不會吸引蚊蠅,使用於農地時不會影響周遭環境與生活品質。
亦然牧場堅持使用平面飼養方式,這種飼養方式具有多項優點,包括提供雞隻更大的活動空間、減少緊迫和疾病風險、提升產蛋效率以及改善環境衛生。我們的雞蛋直接從牧場送到消費者手中,不經過蛋商包銷,這不僅節省了中間費用,更確保了雞蛋的新鮮與品質。透過這種模式,亦然牧場致力於提供高品質的雞蛋,同時推動友善環境的永續飼養方式,不僅提升了產蛋效率,也減少了疾病風險。我們堅持不使用預防性抗生素,並透過科學管理和環保措施,解決了糞肥污染問題,真正做到讓蛋農、消費者和環境三贏。
- 本文為作者投稿,僅代表作者個人之觀點與意見,與本平台立場無關。涉及之著作權、言論及法律相關責任,均由作者自行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