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列世界前五大風險的生物多樣性降低議題,需要各界的重視。生物多樣性的流失會影響整個生態系統,任何物種的消失都有可能影響自然界的平衡,進而影響人類的生產能力及發展,經濟活動仰賴著自然與生態系統的企業也將面對嚴重的不可控風險。
荒野保護協會透過7-ELEVEN把愛找回來公益募款平台暨民眾捐款支持,於5月3日辦理「綠色共生未來:引領生物多樣性與ESG論壇」,集結學者、環保組織及企業,分享生物多樣性的多元守護面向。探討在永續發展的政策下,企業該如何落實ESG,發掘更多面向的永續執行策略,擴大企業在生物多樣性議題的影響力。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李騏廷表示:「荒野保護協會長期以來致力於多元方式守護台灣環境。近年來,隨著企業加入ESG行列,我們看到了更多的關注和參與機會。本次論壇期待喚起社會各界對生物多樣性議題的關注,發掘守護策略與機會,提升生物多樣性認知,並實踐環境友善的行動,共同邁向與自然共生的未來。」而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副署長廖一光表示:「企業的ESG已成為全球金融關注的投資要素,上個月我們公開了『公司團體參與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保育專案的媒合平臺』,為大家提供了共同參與的機會。然而,企業的需求不僅僅限於此,我們也將持續了解大家的需求。」
國內專家齊聚,共議棲地營造與環境保護之道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廖桂賢教授在論壇中提到了河川治理的新思維。面對氣候危機,水患治理目標應由防洪轉向韌性培養,以自然解方為基礎,不僅要保育,還要進行生態復育,理解、尊重並維護河溪的多元價值。同時,他呼籲企業實踐ESG,共同支持台灣河溪網的保護行動。
溪流如同地球的血管,串聯海洋與森林生態系統,常被河溪治理工程所阻斷。荒野保護協會的河溪治理議題召集人楊坤城表示:「荒野保護協會透過公民的力量,進行溪流踏查,主動與政府溝通,改變政策,提升對自然溪流的重視。河溪治理需要轉變傳統工程思維,不僅能節省公帑,更能保護生態。」並建議企業可以認養溪流,透過購買或信託方式購買溪流周邊土地,以維護溪流洪氾區的生物多樣性。
生態環境下的ESG,企業與濕地生物多樣性的交集
濕地的珍貴程度不言而喻,其多樣性也至關重要。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施習德教授經多年研究指出,錯誤的濕地營造導致台灣鹽灘地被外來種紅樹林入侵,降低海岸生物多樣性,微藻消失,導致特有種招潮蟹滅絕,其影響程度堪比工程開發、魚塭破壞沿海棲地等人為活動。施教授認為,企業在重視ESG的同時,必須確保執行的保育活動確實有助於生物多樣性,避免為了碳權而誤入漂綠的誤區。
荒野保護協會雲林分會廖梅雅分會長分享為濁水溪做的一件浪漫的事。濁水溪是過境鳥的重要中繼站,顯示了這裡泥灘地生態系統的重要。透過學界提供的生態相關資訊,荒野保護協會與公部門對談,促進三方合作。除了帶領民眾和當地居民進行工作坊外,同時鼓勵企業和公部門合作進行紅樹林疏伐。棲地的保護需要長期的努力,這只是第一步,期待各界的參與,共同為濁水溪做出更多浪漫的事。
荒野保護協會以多元化的守護行動努力復育和保存全台的自然棲地,希望透過這次跨組織、跨界的「綠色共生未來:引領生物多樣性與ESG論壇」經驗交流活動,能夠號召企業夥伴加入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行列,讓理念付諸行動,創造更多企業永續的實踐方法,共同邁向與自然共生的永續未來。
線上觀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riOzQunOwQ&t=14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