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氣候下人類需付出更多代價來延續生存,乾旱、熱浪、野火、暴雨可能影響健康與生活品質。近期歐洲人權法院 (ECHR) 判定一案極端氣候侵犯基礎人權的生存權,可向國家求償,顯示社會中存在部分弱勢族群並無法因應氣候衝擊。2024台灣仿生設計競賽在新北市政府、台灣經濟研究社永續發展政策研究中心的支持下,徵求大專青年與新創團隊提出面對「極端氣候的仿生適應策略」,人類是否能借鏡生物的適存方法來面對氣候衝擊呢?
為了減緩極端氣候衝擊,各國祭出減碳、淨零政策,希望降低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新北市政府環保局於2007年成立「低碳社區發展中心」,是國內第一個獨立單位用以執行減碳工作、推廣低碳生活。環保局強調民眾從日常生活、消費行為去改變遠比政府訂定規範來的有影響力,因此也設計多樣化的減碳方法,例如傳統市場非政府限塑政策的管制場所,成為塑膠袋使用最大的場域,新北市設立全台第一座不塑菜市場,提倡民眾自己帶購物袋,忘記也可以使用市場提供的回收袋,五年來已減少14萬個塑膠袋的使用。
為轉型淨零社會,建立互惠共生的社會體系方能達成公正轉型、不遺漏任何一人。現今的措施例如由政府或民間協助經濟弱勢家庭汰換老舊燈具成較為昂貴的節能燈具,不僅節電也能減輕他們的電費負擔;因大力推動電動車的使用,可能影響傳統燃油車行營運,藉由促進電動車業者與傳統車行的交流、或由電動車業者輔導傳統車行轉型等,形成產業間的互惠共好等,這些是已在推行的政策服務,還有哪些在極端氣候下受到影響的族群、可以運用哪些社會創新系統來協助公正轉型? 是否能從生物間互利共生的策略中獲得靈感?
「社會創新」是藉由科技或商業模式的創新應用,改變社會各個群體間的互動關係,並從這樣的改變中,找到解決社會問題的新途徑。仿生社會創新主要從生態系統的角度進行系統性仿生思考,而非單從生物的形態來構想。例如真菌類如何形成龐大的地下網絡彼此供給養分與水源?魚群如何藉由簡單的行為自行組織最不耗力的團體移動?珊瑚礁具生物多樣性的棲地如何形成?
台灣仿生科技發展協會舉辦仿生設計競賽已邁入第十年,2024台灣仿生設計競賽主題為「極端氣候下的仿生適應策略」,新北市政府環保局特選子題「淨零公正轉型獎」,邀請大專暨新創團隊從自然生態汲取靈感,改良政府現有的行政服務、甚至創造新的社區服務系統,讓所有人共好!「淨零公正轉型獎」除提供首獎獎金五萬元,作品進入決選之團隊皆可參與「仿生共學咖啡館」活動,與同儕、專家輔導團一起腦力激盪、精進作品,以利商業化進程!大專與社會人士組於2024年5月26日(日)23:59截止收件,競賽辦法詳見台灣仿生科技發展協會官網: https://www.biomimicrytaiwan.org/
更多仿生策略請至仿生科技產業化資料庫: https://www.biomimicrytaiwan.com/biological-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