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新聞以「青少年吸電子菸人數3年翻倍!關鍵原因是朋友都在吸」為題,引發網友熱烈討論,紛紛回應「盲從」、「無思考能力」,甚至有人搭上時事嘲諷「別人去柬埔寨你怎麼不去」,不少人抱持看戲心態,認為青少年會因為朋友在吸菸就跟著做,簡直是活該。
看在專業助人者眼裡,卻有另一番觀點。那可拿雲林戒毒機構秘書長-陳勝吉呼籲,不要忽視「同儕壓力」深深影響青少年做出錯誤判斷的主要來源。
陳勝吉表示:「這則新聞以電子菸為討論主軸,在戒毒中心,主軸就成了毒品。不少人會有疑問,朋友吸菸、喝酒、吸毒,你就要跟著做嗎?對八成的青少年來說,答案是要。」
同儕壓力如何影響青少年,陳勝吉相當有感觸,國中時同學帶安非他命到學校吸食,班上吸毒人口快速擴增,同學們聚在一起談論毒品話題,嘲笑沒有吸毒的同學,讓懵懵懂懂的青少年落入同儕壓力的陷阱。即使不想吸毒,卻不願在同儕面前失了顏面。
身邊的朋友一個個都開始向吸毒的團體聚攏,陳勝吉很動搖,親眼看到同學們吸食安非他命後開心、快樂的神態,他對毒品產生了莫大的好奇心:越是去想、越是看同學們吸毒,就更想要試試看。後來同學再次邀約,陳勝吉真的嘗試了一口安非他命,沒想到就此開啟15年和毒癮纏鬥的人生。
陳勝吉說:「對那時的我來說,吸了那口安,就好像拿到進入這個團體的入場券,我不再是班上被嘲笑的那群人之一了。這就是為什麼青少年獲得同儕認可有那麼大的影響力。當成年人對自我有足夠的認知和確定力時,自然對這個情況嗤之以鼻,但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勇敢拒絕同儕的負面壓力。」
用主觀的論點批判受同儕影響的青少年,對事態毫無助益。據統計,戒毒學員有9成是從學生時代開始吸毒,其中高達8成毒癮者的第一口毒品來自朋友、同學,接受的理由幾乎都是「想被認同」、「想成為那群帥氣、吸毒同學的一員」、「大家都用了,自己沒有用好像怪怪的」,由此可見陪伴青少年探索自我、勇敢做自己並與眾不同,才能跨越想要獲得同儕的陷阱,請父母與孩子一同成長學習。
您或您的家人有毒酒癮相關問題嗎?歡迎來電諮詢:05-6625500 / 0921-506599 陳專員。請放心,您的來電內容將全程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