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線是台灣本土特有的麵食,流傳至今已是許多台灣人喜愛的巷口特色小吃,北部人習慣吃大腸麵線和蚵仔麵線,南部多稱為麵線糊或麵線羹,因為放的配料多是肉羹和花枝羹。無論南北口味各有愛好者。
里長伯麵線經過三代的耕耘,已成為來店必吃的美食
里長伯第一代五十年前就在雙連市場賣麵線頗有名氣,生意也很好。後來在寧夏夜市開展創始店時第一個想到當然就是阿公的麵線,後來加上麻辣臭豆腐,便成為現在里長伯最具代表性的兩項產品。麵線傳承了里長伯的精神與傳統口味,想讓消費者享受美味且安心的傳統小吃,堅持選用小魚乾、昆布、香菇等6種天然食材打成粉做為湯底來取代味素,這也是里長伯一路走來的品牌精神。
你是麵線「魚湯派」還是「骨湯派」愛好者?
麵線湯底有使用小魚、魚骨、蝦米等味道清爽的「魚湯派」,以及濃郁豬骨湯底的「骨湯派」。而里長伯麵線過去使用豬骨熬製,後來擔心骨頭中有重金屬的疑慮會對消費者不好,便改用蔬菜加上海鮮乾貨來熬製提升湯頭,不變的好滋味但選擇更好更符合消費者健康的食材。
手工製麵線? 機器製麵線? 哪邊的蚵仔? 什麼部位的大腸? 每個項目都是里長伯用心的地方
手工麵線成本較高,製作較為繁複費時。里長伯堅持使用手工麵線也是希望麵線吃起來口感豐富,吃得出層次。蚵仔選用東石鄉的新鮮蚵仔,大腸則選用大腸頭的部分,口感更Q彈。除了蚵仔、大腸頭外,里長伯麵線還會加入肉羹、蒜泥、香菜、醋,如果想吃辣的人,更有專門為麵線特調的麻辣醬。
堅持二字,讓巷口小吃登大雅之堂
對里長伯來說,堅持自己的味道,對內容食材的堅持,不管是湯底、鮮蚵,大腸頭甚至於小到醬料,除了傳統味道不變,而食材盡可能的優化調整符合現代人的健康,把麵線的潛力發揮極致。這股堅持也讓里長伯麵線登上了許多大舞台;像是花博的夜市活動創下短時間500碗的銷量,或是三次進入總統府招待貴賓享用的紀錄,一再讓我們看到里長伯對自家產品的堅持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