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於2022年10月8號起,一連舉辦八場「客家電影系列講座」,將透過各議題的專家及影視職人,分享多部影視作品,重現1960~1980年電影與藝術、文學裡的客家元素。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請觀眾一同從歷史的影像記憶中,追尋客家身影。講座邀請前客家電視台主播、首次參與客家電影就獲得金鐘視后的「吳奕蓉」擔任所有場次的主持人。
「客傳會」指出,藉由《茶金》一戲,讓觀眾更加認識早期客家族群對社會及大環境發展的貢獻與影響,以及客家族群在客家地區和臺灣歷史上所扮演的角色與相關事件之議題探討。而為了傳播、傳承客家文化,更希望以不同方式、素材結合各類議題,穿透族群、地域、語言等隔閡,使更多老、中、青等閱聽者們更認識客家、知道客家、傳承客家。
回顧臺灣影視發展史,從日治時期至1970年代,幾乎沒有客語片,或以客家為主題的電影。直至1980年代起至1990年代「臺灣新電影」萌芽後,經由新生代電影工作者所激發的電影改革以貼近真實社會現象為題材,回顧大眾生活環境,才有較多的客家元素呈現。雖然本身是客家人的導演侯孝賢,拍了數部以童年客家生活有關的電影,在當時「客家」仍不是主流題材。也因此,以客家歷史或者客家聚落生活為題材的電影,更是彌足珍貴。一直到1973年,劉師坊執導《茶山情歌》,臺灣才出現第一部完全使用客語的電影。片中以客家山歌的對唱方式,表現男女戀情。
80年代後期出現《原鄉人》、《青春無悔》等以客家族群為主角卻不一定使用客語的電影。現在,我們透過許多文化藝術工作者的討論,從電影中所提到、或呈現的客家元素,試圖找出這個年代裡,保有客家元素的電影。
本活動將以數部與客家文化、客家元素相關之電影作為引子,規劃了八場講座,分別就影視裡的所表現的文學、意識、影視幕後等各視角做探討。從歷史的影像記憶中,追尋客家的身影,以及其重要或獨特性。
山鳴谷應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E5%B1%B1%E9%B3%B4%E8%B0%B7%E6%87%89-10088130609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