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是礦石。」深耕金瓜石多年的棲地田野傳習所-李柏賢老師如此比喻當地的居民和參加培訓的學員。居民擁有說不完的文史、生態知識及深刻的人生故事;而來自全臺各地、多元背景的學員則懷有對地方的好奇與創意,經過打磨、提煉,都能發現原來自己是富有價值的礦物。
9月25、26日,青年社區參與行動2.0 Changemaker計畫 – Dreamer培訓在地課程於金瓜石展開。講到金瓜石,大家會想到這裡曾經出產黃金,但這裡的環境如何?怎麼挖礦?當時的居民過著什麼樣的生活?知道的人可能寥寥可數。
耕藝耘術有限公司的黃鼎堯老師表示,舉辦這兩天的活動最想讓學員知道如何從田野開始、發現問題、試著提出解決方法。因此邀請在地老師帶路,引領大家探索金瓜石每一景每一物所蘊含的豐碩知識。
返鄉中年帶導覽 放不下的故鄉情懷
現在社會常希望青年返鄉,金瓜石讓人看到「返鄉中年」也很有行動力。這次的在地導覽老師傳益大哥、朝潭大哥都是礦工後代,今年五、六十歲的他們,童年在金瓜石的繁榮時期中度過,到城市讀書就業之時,家鄉正逢礦業停工而沒落。但他們心中始終惦記著故鄉,最終決定返回金瓜石定居。
這兩天,在地老師帶我們走過老街、穿越小徑、行經礦業遺跡、爬上山頂、下至溪谷,踏遍金瓜石。他們細數著當年媽媽上街買菜,街道多麼人聲鼎沸;父執輩的挖礦工作會用到哪些機具、又是怎麼採礦;自己兒時與同伴在哪些地方玩鬧……他們的導覽以長輩傳述的故事與自己的生命經驗為軸,輔以地球科學、人文歷史等學術知識,交織出一段又一段精彩的講解內容。
「雖然金瓜石因為停止採礦,不再像過去一樣熱鬧,但現在居民與在地團隊很努力想為地方做些什麼。經過這次的培訓課程,我看到了礦山豐富的內涵。」參與培訓課程的學員江陵很有感的表示。
向地方學習 形成教學相長的循環
這裡臨山靠海,還有代表性的礦業遺址,在水湳洞、金瓜石地區待了八年的柏賢老師說自己一開始是為了特殊的地景而來。後來因教學需求,與這群厲害的在地居民成為夥伴,引介不少學生來這裡學習,發現金瓜石就是最好的教室。「景觀建築科系大學四年的知識都可以在這裡學到!」他期待金瓜石未來可以進一步成為實驗型學校。
柏賢老師還觀察到「當在地居民知道自己要面對學生,甚至是專家學者,他們會更認真去找資料備課,能力就越來越提升。」回想起導覽過程,在地老師提及他們正與黃金博物館合作,想收集日治時期礦業公司的資料,讓金瓜石的歷史紀錄更完整,又或是想為金瓜石申請地方級至世界級的地質公園認證,在在都能感受到當地居民的用心。
學員凱如也十分有感:「導覽時老師們講的很多事情,沒有靠當地人根本無法了解。透過在地老師梳理歷史、在各個角落挖掘的故事後,我們不會只是走馬看花。」在老師們的帶領下,學員的確也越來越懂得觀察環境或追問解說內容,對照活動一開始被老師問到對礦山了解多少,大家一臉茫然的樣子,藉由不斷地走、不斷地聽、不斷地問,學員們和這裡的連結及認同已漸漸形成。
來一次不夠 那就待久一點
見習生譯嫻、昱萱、苡寧參與了Dreamer培訓的另一個項目「蹲點見習」,三位已經在礦山見習了一個多月,關於這裡的美好,他們更是有深刻體悟。談到這次蹲點見習的心得,她們不約而同都說到當地居民給予很大的幫助。
見習生苡寧對實境解謎特別感興趣,如何把在金瓜石田野調查的收穫,轉譯成遊戲可用的素材,是她來這裡學習的重點。來自屏東的昱萱,在礦山住了一個多月,受到居民熱情的招待。她每天觀察這裡的人與環境、頻繁和在地長輩互動,成長不少,更想把這樣的經驗帶回家鄉,並持續與地方夥伴保持聯繫,期待未來有合作的可能。
見習生譯嫻其實早已在家鄉九份耕耘多年,雖然九份和金瓜石就在隔壁,但兩地的發展與特色十分不同。她表示見習期間,常常跟金瓜石的居民深入交流,印證過去從書本獲得的知識,是很難得的機會。「我不應該只做九份,而是要讓大家同時認識九份和金瓜石,去呈現這個地區的立體度。」譯嫻這樣說明她想努力的方向。
課程即將結束之際,在地老師不斷向大家強調金瓜石的好、期待學員們能再回來拜訪。這份熱情感染了所有參與課程活動的人,大家都深刻體會在地老師們對這塊土地的熱愛,以及生活在此的滿足與驕傲。金瓜石雖然不再挖出金光閃閃的礦產,但這裡的一景一物全都是珍貴的寶藏,特別是「人」,正如同李柏賢老師所比喻的,這裡「每個人都是礦石」,這裡每個人都渴望著金瓜石能再次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