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裡有一群生長在高風險家庭、低學習成就的孩子。他們像是生長在社會角落的小草,不起眼的他們總是被大家忽略。但小草的生命堅韌樸實,只要有夢想的灌溉,有一天小草也會開出繽紛的花朵。」
小草書屋,一個位在三峽老街附近的街道裡,充滿孩子歡笑聲的溫暖園地。在地地方創生團隊 – 甘樂文創,負責人林峻丞看見了三峽有許多需要關懷與照顧的孩子,因此他們建構社區支持系統,要用滿滿的愛,改變家鄉孩子的生命。110年青年社區參與活動計畫Dreamer培訓,在九月十四號這天,帶著Dreamer學員來到小草書屋,瞭解地方如何看見角落需求,並結合社區力量,承接住每個高關懷孩子。
和藹可親的笑容,宏亮溫暖的嗓音,小草書屋副校長阮家貞,在樹屋的孩子們都叫她一聲貞媽,因為她就如母親一般,溫暖、包容、深愛著樹屋的每個孩童。貞媽親切地和Dreamer學員介紹著小草書屋的由來,她告訴我們,小草書屋中每個孩子的來歷,充滿崎嶇坎坷。
單親、低收入戶、入獄服刑、雙親染毒、家暴…小草書屋的孩子皆是來自高風險家庭,因為從小生長在照顧功能失調的環境中,缺少與家人的良好互動與教育,逐漸影響身心發展。而在進入教育體系後,也出現無法適應、基礎能力落後等現象。
這些孩子,該何去何從?
「孩子的問題,不是只有孩子的問題。」貞媽仔細分析,她談到多數人童年創傷來自家庭,而家庭又深受社會影響。她舉例,三峽的復興路分成了舊城區與新城區,光是這「新、舊之分」就影響到當地的社區意識與居民的自我認同。除此之外,社會問題也可能來自國家政策,包括父母是新住民的新二代孩童,他們面臨自己的父母親無法透過臺灣的語言溝通,與社會產生隔閡,孩子進入學校體制後,也因語言與文化而沒辦法快速融入。
照顧孩子產生的外擴問題非常龐雜,小草書屋透過陪伴補足家庭功能照顧的缺失。在與孩子一同互動、相伴的過程中,用他們所能理解的語言去瞭解、關心,一路長大。
「這是是沒有退場機制的陪伴,孩子會一直深深地,刻在我心裡。」貞媽笑著告訴我們。
課輔與職能訓練 多元課程激發無限可能
小草書屋成立課後陪伴機制,也設計多元課程豐富孩子們的學習。樹屋的國小生叫作「小草」,在完成校內課業後,每天會安排上不同課程,例如語文、數學、音樂、體育課等,還有烏克麗麗、拳擊有氧、機器人等選修課。而國中生們叫作「青草」,多數孩子因為家庭因素被迫放棄學業,提早接觸社會,因此樹屋安排了包括美髮、咖啡、烘焙等職能課程,讓青草們可以從學習中找到自己的興趣、專長。
此外,甘樂文創也改建了三峽老街擁有七十年歷史的愛鄰醫院,成立「合習聚落」,在這之中設立「青草職能學苑」,讓青草們可以與在地木雕、皮革、花藝、金工等職人探索學習,漸漸培養一技之長。
當愛與三峽社區連結合作 使「家」成長茁壯
要幫助一群孩子成長,只靠一個人的努力是不夠的。貞媽透過找到樹屋的目標定位、盤點所缺資源,之後一步步與社區做串連。
比如知道家樂福量販店在做續食計劃,她便與三峽的家樂福做媒合,讓樹屋來執行企業永續經營的計畫。樹屋孩子們想學工藝,貞媽便與在地空間設計企業合作,使空間設計的職人可以教導孩子們木工,而企業也能夠服務在地居民,進而達到影響力。體育課則是請社區羽球隊帶著孩子們運動,羽球隊員笑著說:「我們要培養這些孩子成為羽球隊, 為國爭光!」
養一個孩子需要全村的力量,這也代表著社區網絡的重要性。透過社區、在地企業一同串聯合作,使樹屋一步步堆疊、逐漸茁壯,後來成為孩子們溫暖的家。
小草書屋,這裡是孩子們家的歸屬,也是貞媽心之所向。 在樹屋裡,孩子們彼此相互照料,老師們用盡心力教導,不管是大孩子帶著小孩子看書認字,還是雨天時,老師陪著孩子在外淋雨,靜靜觀察生態。這些陪伴的美好模樣及深刻感動,全都映照在貞媽的心中。
「家,不只是一個字,而是我們心底最美的歸屬。」這是電影遊牧人生中的一句臺詞,也是貞媽認為最適合形容小草書屋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