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本土疫情爆發,影響社會各行各業,不少產業活動或運作按下暫停鍵,但有一群青年走入社區NPO(非營利組織),成為疫情下幫助非營利組織改變創新的活水,他們不僅循著組織理念工作、體驗職場,也試圖發揮數位世代影響力,讓社會看見青年的韌性,並協助組織維持支撐社區的能量。「青年暑期社區職場體驗計畫」成果競賽共分區辦理7場次,其中臺北2場於8月25日線上舉行,青年齊聚一堂,展現一個半月來的成果。
「青年暑期社區職場體驗計畫」由教育部青年發展署主辦,於每年暑假提供大專在校青年進入非營利組織體驗職場,透過職前講習與設定明確工作目標,青年不僅可以認識社區產業與社會公益組織,也能提早體驗職場生活。計畫進行期間,青年署安排訪視行程,以確保工作內容與品質及職場環境、掌握階段性成果,今(110)年因為疫情嚴峻,職前講習、訪視、成果競賽皆改為線上辦理,反倒碰撞出新的火花。
疫情不僅影響計畫執行方式,也直接考驗非營利組織與青年的應變能力,讓今年更具臨場感,用數位力在第一線面對瞬息萬變的環境。例如「中華民國程式驅動社會福利協會」原先就常舉辦各類實體程式課程,在疫情爆發轉為線上課程後,為解決學員對材料包的疑惑,確保學習成效,在該單位體驗的林芯儀協助拍攝教學影片,甚至設計課程網站、撰寫粉專文案,順利協助單位在疫情下服務不間斷。
本次青年的角色也有微妙變化,從單向協助轉為與組織合力轉型。臺北2場評選委員羅淑霞指出,當疫情讓NPO在實體面失能時,數位落差可能導致組織衰弱,因此如何與網路社群接軌,是今年多數青年與組織同心協力極力克服的面向。另一位評選委員李永展也說,疫情迫使組織打開虛擬世界的門,青年快速應變的數位能力則對組織轉型很有幫助。
另外,評選委員曾清芸也比較歷年成果後進一步分析,遠距工作下的青年依然展現高度自律與溝通能力,且當組織釋出更多授權,青年的創意發想也有更多實踐。例如「財團法人信義公益基金會」的饒珊如,於體驗期間曾規劃3個臉書社團貼文主題,原先督導只採用「高齡計畫分享」,但她認為其他的主題也非常有趣,因此與督導討論後,將「高齡十萬個為什麼」轉至粉專推出,結果獲得熱烈迴響,由此可見遠距工作青年仍展現積極主動的態度。
此外,評選委員們也觀察到,今年活動都線上化後,較有機會觸及離島地區的組織與青年,針對他們的困境給予實際協助,更能直接看見顯著的成長曲線。例如「中華民國紅十字會連江縣(馬祖)支會」本年成果豐碩,顯示克服距離障礙不僅可行,也有助於縮短城鄉差距,實現「天涯若比鄰」。
這次大部分的成果都著墨在社群經營上,有如軍備競賽,對此曾清芸委員建議未來職場體驗的目標應更接軌數位時代,符合時代所趨。羅淑霞委員則點出,組織內若跟不上數位潮流將遭遇困境,剛好青年能協助組織將服務轉至線上。李永展委員也說,組織本身的數位落差不如個人好解決,尤其疫情下NPO也展現支撐社會的角色,所以他認為國家更應該提供協助。
臺北2場共有44組參賽團隊,各選出社區產業組與社區公益組前三名,能獲得最高8000元,最低也有3000元的等值獎品(券)與獎狀乙張。社區產業組前三名依序是宜蘭縣無尾港文教促進會、社團法人桃園藝文陣線、新北市鶯歌區永昌社區發展協會;社區公益組前三名依序是中華民國腦性麻痺協會、財團法人基督教救世軍、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
在成果競賽中,許多青年都表示雖然計畫僅有一個半月,時間不長,可是透過進入非營利組織,不但能認識它們不以營利為目的、強調對社會友善的概念,並產生行動,更得以實踐所學、探索不同領域、瞭解職場運作模式,讓這個處於三級警戒的暑假,還是相當充實。
如果你也想要有一個難忘又充實的暑假,或是擔心自己無法適應職場的生活,不妨下個暑假就來場「社區職場體驗」,探索全臺各地不同的非營利組織!計畫相關資訊請於每年5月關注教育部青年發展署「RICH職場體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