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觀音信仰在台灣生根發芽,是宗教的靈性寄託,也展現文化的溫柔底色。第七屆觀音文化國際論壇10月4日在靈鷲山福城的華嚴視聽室舉辦,同步發表靈鷲山主持編撰的《觀音文化志.台灣》成果,期盼藉由這套歷時5年、集結80位學者專家完成的珍貴史料,保存有形、無形的文化資產,以及對台灣信仰文化的教育意義。
由靈鷲山佛教基金會主辦、全球百八觀音文化總會、日本社團法人靈鷲山文化思想研究會承辦的第七屆觀音文化國際論壇,以「觀音文化在台灣~文化、歷史、藝術」為主軸,從歷史源流、當代藝文到慈善濟世的行動,全面剖析觀音文化如何形塑台灣社會的慈悲風景,進而形成一股感動人心的軟實力。
本屆論壇邀集台日法師、學者齊聚,議程包括6場專題發表與一場綜合討論,邀請靈鷲山佛教教團宗務委員恆傳法師、全球百八觀音文化總會會長陳國寧、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教授闞正宗、台北市艋舺龍山寺董事長黃書瑋、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鍾雲鶯、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近用組副研究員兼組長張淑卿6位講者,就佛教的觀音信仰—以靈鷲山為例、《觀音文化志.台灣》之編纂計畫、臺灣觀音信仰面面觀、艋舺龍山寺觀音信仰源流、一貫道的觀音信仰、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之觀音信仰館藏等,分別發表專題演說,內容精闢、豐富多元。
從佛教道場到台灣民間宗教,從田野調查到博物館典藏,展現觀音信仰跨越宗教界線的包容性。綜合座談時,與會者相互交流,一致認為觀音文化是人類重要資產,也是東方智慧與世界對話的重要橋梁。
閉幕式由靈鷲山全球百八觀音文化總會指導法師廣純法師圓滿致詞,台灣友善、溫和的民風,正是觀音慈悲精神在生活中的自然流露,最近花蓮光復出現的鏟子超人就是「一方有難,十方馳援」的最佳寫照。期盼持續不斷的論壇,喚醒每個人心中內在的觀音,讓人人都成為觀音,世界都是淨土,並相約明年第八屆觀音文化國際論壇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