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編輯人花森安治,學徒時光親筆紀錄
在戰後日本的文化版圖上,若要找一位最具傳奇色彩的編輯,非花森安治莫屬。他既非作家也非藝術家,卻以一本家庭生活雜誌《生活手帖》(暮しの手帖)改寫了日本人的日常,也成為一種生活態度的象徵。
花森安治擔任《生活手帖》總編輯長達30年(1948年至1978年),讓《生活手帖》單期發行量突破百萬冊,成為戰後日本最具影響力的家庭雜誌。新經典文化近期推出《天才手藝人的編輯現場:花森安治與《生活手帖》的生活革命》,由花森安治徒弟親筆記錄,揭露這位被業界公認為「天才」的編輯大師,如何在雜誌最前線,實踐極其講究、不容妥協的編輯理念。
人稱「銀座哥吉拉」:全面把關文稿、設計的魔鬼總編
花森安治曾與池島信平(時任《文藝春秋》總編輯)、扇谷正造(時任《週刊朝日》總編輯)被譽為「雜誌界三傑」。
他被扇谷正造稱作「銀座的哥吉拉」,在編輯部實行「鐵腕」領導。他對文字和工作的標準極為嚴苛,只要他拿起紅筆,整間編輯室就會陷入「愁雲慘霧」。他的改稿能力確實令人折服,連大文豪森茉莉都曾表示,花森安治總能將文章刪去多餘字句,使之比原本更簡潔有力。
花森安治是一位全才全能的「手藝人」,他擁有精準的時代嗅覺和創見,親力親為。他堅持寫作時極力避免晦澀詞彙,「將複雜的內容淺顯易懂地準確傳達出來,才是編輯的工作」,並要求文稿「要像跟人說話一樣」;在視覺設計方面,他擅長運用手寫字與留白之美,創造出簡潔卻難以模仿的獨特雜誌風格。
花森安治這種獨樹一格的編輯心法,也體現他的生活哲學,比如,他主張「要改變一戶人家味噌湯的作法,比推翻一個內閣還困難」,強調生活中的微小實踐比空談政治更具力量,「看似平凡無奇的事物,往往隱藏深奧的玄機」。
引領戰後日本生活革命的雜誌:《生活手帖》
《生活手帖》自創刊以來一大特色之一,是始終不依賴廣告收入,花森安治認為如此能夠「不受任何事物約束、始終保持自由」,確保雜誌不曾出現違心之論。評論家丸山邦男也認同這樣的經營方針,指出《生活手帖》因不受廣告商的影響,能夠徹底實踐雜誌對消費者的社會責任。
《生活手帖》編輯部更透過親身實驗,站在消費者立場進行嚴格的商品測試,以此來監督生產者。例如,雜誌曾為測試熨斗而買了18臺樣品來驗證,花森安治堅持「商品測試並不是為了消費者,而是為了廠商」,以此來要求廠商負起責任。
花森安治徒弟的第一手觀察,打造這部「雜誌幕後工作紀錄片」
本書作者唐澤平吉(1948年生於京都丹波)於1972年入職生活手帖社,與花森安治共事直到其1978年逝世,近距離觀察了這位傳奇總編輯如何實踐對美感的講究。
本書重現了花森安治作為總編輯的嚴苛與鐵腕,包括斥責新編輯使用難懂的漢字,或是在餐會上大罵作者「不要當個失敗者」;同時,也揭示花森安治私下幽默、童心未泯的一面──原來,他熱愛推理小說、爵士樂、落語(尤其鍾愛桂春團治),甚至在午茶時間親自模仿落語大師來娛樂員工。
本書上市之際,已獲眾多台灣雜誌界、設計師好評,包括文化評論人詹偉雄、跨界編輯人黃威融、《大誌》兼《The Affairs 編集者新聞》總編輯李取中《聯合文學》雜誌副總編輯許俐葳、《500輯》主編胡士恩、日本文化誌《秋刀魚》總編輯陳頤華、究方社創意總監方序中、平面設計師蔡南昇等人。
透過這本宛如「雜誌製作幕後紀錄片」的作品,讀者得以認識一本創新又實用的紙本雜誌,如何為社會帶來全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