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的東西方差異,長期以來都是業界關注的焦點之一,而張文隆無疑是這方面的先驅。經歷了在中油、工研院和美國德州Thermon等公司的豐富職場生涯,最終成為杜邦事業部總經理的他,深刻理解大企業的成功秘訣。他將「Accountability」這一概念引入台灣,翻譯為「當責」,至此之後,台灣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改革熱潮,「當責」成為了許多國內公司開始嘗試模仿的管理方式。
而影響力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黃至堯,在多年前受此啟發深遠,促成五月《影響力講堂x OMG talk》邀請到當責式管理的發揚者張文隆分享「同理心」、「當責心」的領導關鍵。開場引言中,黃至堯博士以微軟為例,闡述微軟執行長薩帝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自上任以來,強力推動了微軟的企業文化變革。納德拉認為,未來的世代必須優先重視並培育以下五大核心價值:同理心(Empathy)、教育(Education)、創意(Creativity)、判斷(Judgement)和當責(Accountability)。
張文隆不以平鋪穩定語氣為基調,長達一個多小時的演講中,他始終語氣激昂卻不尖銳,以堅定而有力的口吻向觀眾拋出疑問,帶領大家實實在在地走一回當年他在找尋企業的成功秘訣時,所歷經的諸多反問。
只存在台灣的文化:「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張文隆強調,「當責」不僅是對個人行為的負責,更是一種敢於為成果承擔的精神,一種對自身、他人、部門乃至整個公司的責任感。他指出,在殺伐果斷的商場上,過程的付出並不會是重點,最終的成果才是關鍵。談及此處,張文隆刻意放慢了語調,他表示「沒有功勞」就是實實在在地沒有交出成果。在浪費了公司大量資源和時間後,若仍無法交出像樣的成果,「苦勞」根本無從談起。「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或許只是自欺欺人的藉口,現代領導人應轉變心態,「From Victim to Victor(從受害者變成勝利者)」。
培養「尊重責任」的價值觀
當年在思考如何翻譯「Accountability」一詞時,張文隆發現它很常被用來對比「Responsibility」,不過「Accountability」在文字意義上比後者來得要強烈許多,它旨在重點強調「為成果負責」。幾經思考後,張文隆決心以「當責」作為譯詞。
張文隆引導聽眾反思:我們是否能培養一種「尊重責任」的價值觀?在儒家文化之後,在企業商場之上,我們更該要懂得尊重承諾和結果。企業文化的核心應該是對成果的責任,而不是對過程的辯解。每個人都應該在自己的崗位上,對自己的工作成果負責,這不僅是對自己和同事的尊重,更是對整間公司的尊重。
在推動「當責」文化的過程中,我們或許能教育開始,讓孩子們理解責任不僅僅是完成任務,更是對結果的承擔。企業應營造鼓勵「當責」的氛圍,讓員工敢於承擔責任,而不是畏懼失敗。管理層應以身作則,展示如何在面對挑戰時堅持「當責」的精神。這樣,整個組織才能形成積極向上的文化,推動企業不斷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