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本土單日確診數屢創新高,全台多所學校受停課影響,在人們已逐漸習慣防疫日常之際,疫情也轉變人們的生活、上課學習、社交方式,無形間替孩子們創造一個不同的世界。台灣世界展望會與台大社會工作學系教授陳毓文合作參與22國組成之「跨國兒童研究福祉研究調查計畫」,收集各國兒少在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生活樣貌,在台灣進行《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台灣兒童生活調查》針對近2,000位10至12歲兒少採網路問卷抽樣,由孩子們表述自身狀況。台灣世界展望會期盼,藉由調查實踐兒少替自己發聲的權益,並看見歷經三級警戒後,不同社經地位、族群等兒童的整體生活及各面向福祉樣貌。
疫情風暴下,經濟弱勢兒少的隱藏版真心話!
透過《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台灣兒童生活調查》調查,向來隱沒無聲於社會角落孩子們,被疫情風暴席捲所遇的各種生活問題浮出水面,像是疫情停課期間經常遇到網路連線障礙、失去營養午餐來源、替家裡擔憂家計,或提前成為獨自面對問題的小大人,整體調查顯示,疫情後經濟弱勢兒少明顯變得更不快樂。
- 經濟弱勢兒少更害怕COVID-19!五成半(55%)經濟弱勢兒少自認非常害怕新冠肺炎,近五成(48%)非常害怕自身染疫失去性命,因疫情造成負向身心感受高於一般兒少。
- 停課失去午餐和學習資源:停課後,14% 弱勢兒少面臨每天沒有足夠食物可吃的困境,22%在家上課連線經常遇到斷線等網路問題,而原民弱勢兒少更仰賴捐贈或外界提供的數位工具資源(電腦、平板、網路等)。
- 浮現家計問題:超過兩成經濟弱勢兒少提到父母因疫情失業且未獲補助,近七成(68%)弱勢兒少擔憂疫情期間家裡錢不夠用。
- 缺少足夠的家庭支持:停課在家期間,經濟弱勢兒少獲得的家庭支持低於一般兒少,尤其反映在「爸媽或主要照顧者會聽我說話並在乎我」、「爸媽或主要照顧者會和我一起決定我的生活」。
在疫情之前,學校、社福機構及社工都是合力交織的支持系統,協助弱勢兒少安穩度日,甚至反映出生活滿意度已不亞於一般兒少!陳毓文教授分析,「疫情突如其來的衝擊,迫使部分支持系統暫停或改變,突顯出經濟弱勢家庭難以因應的高脆弱性,如何以『疫情風險社會』概念,提升保護家庭韌力的防禦因子,挑戰社會工作的應變力。」從COVID-19疫情爆發之初,台灣世界展望會近600位全台社工以社群通訊軟體、手機APP等第一時間聯繫、了解所有受助兒少及家庭的生活景況,提供防疫資訊及情感支持,募集防疫物資及平板、筆電等遠端上課設備供弱勢兒少使用。2021年起,展望會在全台偏鄉籌設16間數位學習教室,並連結數位線上學習資源,讓孩子穩住生活,學習資源不中斷。
疫情使兒少整體生活滿意度明顯下滑,需多留心孩子身心狀況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台灣兒童生活調查》也關切兒少生活及身心景況。每遇到疫情停課,許多家長為安排孩子在家學習、飲食及教養負荷大感吃不消。但調查反映出孩子在家亦倍感壓力,調查中不分社經地位的兒少生活滿意度皆明顯下滑,約六成(61%)停課孩子經常期待回到學校上課,包含運用時間的方式、在學校所學事物、與朋友的關係、與同住者的關係等面向也都明顯受負向影響。陳毓文教授引述焦點團體訪談中孩子吐露的心聲:「停課後看不到學校同學,就算和同學連線玩手遊也沒這麼好玩了。」學校不只是接受教育、認識朋友的地方,還能提供親子相處衝突的緩衝空間,校內老師則是發現及通報兒童在家受虐、受暴的重要來源之一,當孩子們在家時間增長,與同住家人發生衝突的機率便跟著提升。展望會提醒,疫情、失業、物價攀升都是衝突發生的潛在壓力源,親友鄰舍守望更形重要,一旦留意有孩子疑似受暴、遭虐或疏忽照顧等不當對待,請速撥打110報案或113保護專線,讓孩子遠離傷害。
另一值得關注的是國內孩子瀰漫對疫情的恐懼氛圍,超過五成(51%)兒少坦言對新冠肺炎「非常害怕」,甚至四成多(43%)「非常害怕」自己染疫死亡。對此,陳毓文教授觀察到孩子的焦慮通常來自同住家人,「在家學習的孩子們暴露在各種疫病資訊中,其實根本沒有認識染疫者,仍很焦慮自己染疫或傳染他人。」展望會建議,在疫情蔓延的高峰期,防疫安全不能輕忽,但家庭照顧者宜穩住心情,規律運動及作息,傳達適度的疫情資訊給孩子,或陪孩子聊聊紓解情緒,關注生活的正向事物,以減少陷入過度恐慌所致負向身心狀況,
在猝不及防的染疫傳播鏈之外,仍須面對疫情風險社會的多變挑戰。台灣世界展望會致力關注國內兒少安穩成長,亦將規劃運用報告及跨國資料比較分析進行主題研究,作為未來國內外實務工作參考。邀請你支持展望會持續深耕國內服務工作,一起關心受疫情風暴下的國內特況家庭兒少,即刻捐款「飢餓三十人道救援行動─特殊景況家庭」,協助經濟弱勢孩子及家庭走出疫情衝擊,重建生活、學習的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