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北山區的華文教育發展歷程艱辛而堅韌。自上世紀五○年代起,在民族主義與反共氛圍下,當地華校一度被嚴格管制,許多課堂不得不轉入「地下」。在那段艱困歲月裡,孩子們甚至在牛棚與馬廄中誦讀中文,以有限資源守護文化火種。儘管挑戰重重,泰北華文教育仍憑藉著堅毅與信念持續延展。
九○年代以後,隨著政策鬆動與社群自助互助的努力,泰國政府對華文教育的支持逐漸明朗。1991年的相關決議更為復振奠定基礎,華校數量與教學品質隨之提升。泰北地區因雲南移民背景而形成獨特的教育樣貌,歷經「克難興學、自力更生、留學臺灣、落地生根」等階段,展現了逆境自強與守護文化的集體意志。地方華人社團與公益基金會長年串聯,推動師資培育與清寒助學,逐步構築「學校—社群—資源」的支持網絡,讓這份堅持化為可持續的教育力量。支持海外中文教育,不僅是語言傳承,更是對族群記憶、跨文化理解與在地發展的長遠投資。
近十餘年來,國立臺東大學持續深耕東南亞華文教育服務與教學合作,與當地學校及社團保持密切交流。疫情期間雖一度中斷,但隨著新世代學習模式興起,臺東大學再次啟動合作,結合數位與AI科技,推動實體移地教學與服務學習,重燃教育交流新動能。
本年度,臺東大學華語文學系由華語文教學研究中心舒兆民主任率領師生,重返泰北,展開赴泰國皇太后大學漢學院的華語文實習與教學合作計畫。除與清萊皇太后大學進行實習及課程規畫外,團隊並深入走訪四所華文學校——光復中學、建華綜合高中、建華中學及華雲學校——與校方及地方社群深度交流,為當地華文教育注入新的契機。
舒兆民主任指出:「臺東大學長期關注東南亞華文教育發展,尤其在泰北地區,志工服務與教學交流已成為傳統。泰北山區的華文教育雖受歷史與地理條件所限,但當地華人社群的堅守與台灣學界的支持,已建立起穩固的教學脈絡。臺東大學自疫情前即多次派遣師生赴泰北進行志工教學,協助課程設計、語言文化營隊及教材建置,奠下良好基礎。疫情雖造成暫時中斷,然今日的重啟不僅延續合作,更象徵深化與創新。」
本次行程中,隨團的何楚硯老師與王楷騰老師皆為臺東大學校友,長年服務於泰北華校,見證了當地教育的堅持與成長。除帶領學生赴清萊皇太后大學教學實習外,舒主任亦參與由漢學院陳昌旭院長安排的清萊納蘭文化考察,並於訪校期間與各校校長、校董會及地方社群討論未來合作方向,包括師資培訓、教材共享、學生交流及遠距教學與AI應用等面向。此次交流不僅為泰北華校帶來新的支持力量,也讓臺東大學學生在跨文化的教育現場獲得珍貴實踐經驗。
這項合作充分展現臺東大學「在地扎根、放眼國際」的教育使命,並為疫情後跨國教育合作注入新活力。透過清萊皇太后大學的學術平台與泰北華校的在地需求,逐步形成「大學—華校—社群」三方連結,開創更具永續性的教育交流模式,其成果誠屬彌足珍貴。
本次赴泰北參訪與交流,不僅是一場跨越疆界的教育實踐,更是一項承先啟後的重要行動。透過舒兆民主任的引領,臺東大學與泰北華校重新建立實質互動,為當地注入師資、教材與教學新能量,也讓學生於跨文化歷程中成長茁壯。展望未來,雙方將持續深化合作,從課程設計、師資培訓到學生交流,共築更完善的華文教育支持網絡。這種互惠共榮的合作模式,將不僅強化泰北華校的教育根基,更培育具國際視野與實務能力的華語教師。相信在各界的支持下,臺東大學與海外華文學校的攜手合作,將成為華文教育永續發展的典範。
















-350x250.jpg)
-120x86.png)

-120x86.jpg)

-120x86.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