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看見星宿,所以前往;因為真心喜歡,所以在場。」這是亞洲大學海外志工服務團隊分享的心得。與其從他人口中了解柬埔寨,不如直接行動前往當地服務,活用知識幫助當地的孩童。
今年11月14日教育部青年發展署舉辦「青年海外志工交流沙龍」,除了讓得獎團隊分享在柬埔寨從事服務的經驗外,參與的青年也討論海外志工如何回應當地需求、需注意哪些跨文化衝擊等問題,不同意見彼此交流激盪出新火花,讓海外志工服務的過程更完善。
中原大學「東十四班 寨一起很柬單」團隊發現柬埔寨當地英文教學資源及硬體設備不足,因此推動「村落學習中心計畫」,以遊戲和肢體語言為基礎,融入情境式教學,讓學生將所學應用於生活,例如向朋友借文具,並舉辦成果發表來檢驗教學成效。而在硬體環境方面,團隊也協助當地修繕黑板、在村落圖書館架設光電系統。
活動中,參與的青年各自分享參與過的海外服務計畫,有人在中國江蘇省協助老人照護,也有人在澳洲機場幫忙翻譯,各自在不一樣的經歷中成長。就讀輔仁大學法文系的陳姿蓉曾兩次前往非洲布吉納法索及迦納服務,教導當地的孩子中文、進行電腦和實作課程,因為在非洲難取得乾淨的水資源,因此她也教導當地人設置淨水裝置。
談起在非洲服務的經驗,陳姿蓉的語氣中充滿熱情,她稱讚非洲人都很樂天知足,即使大雨使紅土地一片泥濘、交通滯礙,他們仍享受這場上天的甘霖,甚至赤腳在泥濘地上跳舞慶祝。這也讓她學會珍惜身邊擁有的資源,減少資源的浪費、不購買不需要的物品。
下午的「世界咖啡館」活動則在經驗老道的桌長帶領下,由各小組針對主題交流,討論如何回應柬埔寨當地的需求,其中有許多值得聚焦的議題,包含衛生、貧窮和教育,透過聚焦思考才能真正幫助當地。大家先將彼此的想法寫成在便利貼上,接著再將其依主題類型分類,以深入討論內容。青年們建議可以與當地的村里長或組織聯繫,了解當地真正所需,更重要的是要考量服務是否會為他們帶來負擔,例如當地人是否難以支付電腦課的電力花費。此外,也可以設立一個整合平臺,提供國內服務隊展現各自的專長,也盤點柬埔寨的需求,雙方媒合服務和資源。
帶著一些迷茫、一些期待飛往陌生的國度,因為喜歡每次和他人交流的感動,所以這些青年願意一次次參與海外志工服務,在世界的各個角落默默付出。懷抱滿腔的熱忱,在服務的過程中認識當地風俗文化,也從中收穫滿滿的回憶。雖然疫情衝擊海外志工服務,但許多團隊也改變服務模式,轉為線上教學,落實「服務沒有空白期,應該是不中斷的進行式。」透過線上志工服務,在遙遠的國度上,隔著螢幕建立起友誼的橋樑。
青年署國際及體驗學習組組長吳正煌表示,教育部青年署提供許多資源,鼓勵青年可以多加利用,積極探索不一樣的生活體驗。他也提到,「改變從交流開始」,希望青年們透過今天的交流沙龍,促進彼此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