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工作坊主要培養教師遵循生命設計的方法、替學生進行人生診斷、區辨問題類型與重新精準定義問題、利用心智圖法激發聯想潛能等,並透過匯集不同學校、領域的教師共同分享自身經驗,跳脫教科書式學習,連結知識與實務經驗。課程講師張馨之強調,我們必須親自走過一次這段課程,才知道如何帶領學生探索、才知道學生會遇到哪些困難,而輔導是為了給他們足夠做準備的空間。
以往很多性向測驗學生填起來都會覺得很空虛,張馨之認為是因為他們填的是「想像」而非真實,因此她提供現場教師生命設計五大法則:好奇心、行動導向、重擬問題、覺察、通力合作,鼓勵老師陪伴學生一起透過體驗、探索,來設計自己的職涯歷程。
參與工作坊的中科大心理師劉家佑過去曾藉由職涯輔導讓學生成功轉系並找到自己的方向,甚至在還沒畢業時就出了書、考上心目中的研究所。他強調「職涯輔導」在教育現場相當重要,但過去缺乏多元技巧引導學生,藉由這次工作坊讓他在規劃未來職涯輔導的課程時,能夠更具方法和脈絡。他也強調,比起過去只有心理學觀點的手法,這次工作坊給他更具體的收穫,他相信將有助於提升自身職涯輔導技能。
同樣也是學員的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學生輔導中心主任鄧明宇也說,這次能跟不同學校、領域的老師透過互動學習,在職涯輔導上激盪出不同的火花與靈感,是很大的收穫。他也期待未來的職涯輔導課程,可以融合人生設計的形式,讓學生在互動的過程中更著重於體驗、認識自己,而非過往常見的講授課程、職涯講座及參訪。
課程講師張馨之指出,「人生的問題」可區分為工程問題及設計問題兩大類,前者是主流教育持續訓練的,也就是所謂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後者則是臺灣學生相對缺乏的能力,它就像職涯探索一樣沒有標準答案。因此張馨之在這次工作坊不斷引導教師換位思考、瞭解現今青年的處境,她將每個人比擬為一艘大海上的船,職涯探索就像尋找航道,她認為儘管船的大小、動力、方向都能複製,但當時的海和此時也早已不同,意指大環境的改變。張馨之強調,過去我們總不斷地想複製成功,卻沒意識大環境已劇烈改變,因此本次工作坊欲培養教師「同理」學生的能力,從學生觀點出發,在他們的世界裡擔任引導的燈塔,而非只是複製自身經驗。
「每個學生都很不同,不要把自己的人生架構放在他身上」講師張馨之告訴現場教師,職涯輔導不是強加自己的觀點給學生,只是告訴他們這樣選擇可能後果為何,並不能篤定地告訴學生選擇的結果。透過這次有別過往的教師培訓,教育部青年署希望教育現場的教師能在變化多端的大環境下持續「升級」,同時張馨之也藉由自己的經驗告訴教師,現今學生的可能需求為何,強化教師職涯輔導技能,盼能有效指引學生對未來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