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間鋁皮屋到8,600校院教職員工 教育部2度接管的轉型之路
在北醫管弦樂團四重奏悠揚的樂音中為新書發表會揭開序幕,台北醫學大學慶祝六十周年,花費一年時間、寫下超過20萬字,出版《競合力點亮醫療》與《滾動式創新轉型》兩本新書,天下文化發行人王力行並贈送由星雲大師所提的「遠見」墨寶。北醫1960年從三間鋁皮屋創校、205位學生開始,期間兩度遭到教育部解散董事會,面臨倒閉破產危機。而今,臺北醫學大學辦學屢創佳績,不僅晉身世界大學排行(THE)第303名、台灣排名第二,更三度蟬聯《遠見雜誌》「2020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醫科類及私立大學第一,擁有11學院、15個學系、43個研究所。
臺北醫學大學校長林建煌表示,北醫大第一間附設醫院在1976年8月成立,當時只有176床,員工不到100人,連續虧損21年,但現今北醫已經擁有6家附屬醫院、逾三千床,每年200億營運規模,校院教職員工超過8,600人。北醫大的經驗是臺灣私立大學轉型成功的借鏡,下一個60年,北醫大將從「研究型」轉型為「創新型」大學,從醫療教育、醫療產業、生技新創等各領域加大對社會影響力,如同美國的史丹佛大學。臺北醫學大學董事長張文昌特別提到以自己身為55年的校友身分看到這兩本書時,心情特別深刻,整個北醫前30年遇到非常大的困境,但是在後30年努力改革蛻變,感謝社會人士與校友的支持,期待這兩本新書的出版,讓北醫對社會貢獻增加,更希望讓更多人了解60年來同仁努力的心路歷程,期望今後的北醫人承先啟後,更上一層樓迎接下一個精采60年。
《競合力點亮醫療》醫療創新創新版圖
分享北醫大以跨界融合營運、智慧醫療,造就世界頂尖標竿的多元競合力。北醫醫療體系囊括多種營運模式,從大學附設醫院(北醫附設醫院)、OT(萬芳醫院創下多項台灣第一)、BOT(雙和醫院成為新北量體最大醫院)、院中院(臺北癌症中心與臺北神經醫學中心)、兩岸合作辦醫(寧波李惠利東部醫院)、改造託管(中壢新國民醫院)等,院際彼此良性競爭與合作,成為醫療集團永續經營最佳案例。
沒有財團資金奧援、沒有公部門預算支持,但從二〇一八年八月一日至二〇一九年七月三十一日,外界捐款創下新高,超過四億元,其中有三分之一來自校友。北醫大已有6家附屬醫院、逾三千床的醫院規模,校院教職員工超過8千人,累計成立18家校園衍生新創公司,實收資本額超過10億元,正朝向世界級醫療體系邁進。擬定下一個十年計劃,創造再一次好成績,北醫大校長林建煌預計,北醫大體系營運規模達五百億元、做好「醫療服務」、更要懷抱「醫療創新」思維,打造創新創業生態圈,擴大生技版圖,達成至少3家衍生新創公司上市,翻轉現有「實驗桌・病床・商業化」(BenchㆍBedsideㆍ Busines)模式,轉化為「商業化・病床・實驗桌」(BusinessㆍBedsideㆍ Bench)。
《滾動式創新轉型》醫療教育跨域鏈結
以北醫大發展歷史沿革為經,重大校務突破創新為緯,描述北醫大體系學校與附屬醫院在承接時代挑戰後,透過國際合作提昇視野。成為全台第一所開設最多國際英語課程的專業大學,更致力延攬國際學者、加強外籍生比例,自由開放校風、培養學生人文思維關懷,寒暑假師生醫療團進行偏鄉與海外義診與衛教,甚至遠赴非洲史瓦帝尼等,讓醫療更有溫度,也是改革蛻變至成就卓越的關鍵。從研究到創新,北醫大下一個六十年,「要大步邁向創新型大學,成為台灣的史丹佛」,期盼成為具有社會「影響力」與「獲利力」的幸福機構。
「臨床資料累積,都是人工智慧時代的能源」串聯產業與全球市場,整合3家附屬醫院的生物檢體與分析數據是北醫大發展精準醫療的基礎,教研合一讓「健康是一種選擇,不是巧合。醫療決策、醫囑、病歷資料等資訊整合後,運用技術就能將資料變成知識,驅動醫療產業的改變。」。北醫大至今培育的四萬五千位校友是北醫大最寶貴的資產,包含指揮官衛生福利部陳時中部長、衛福部薛瑞元政務次長(醫療應變組組長)、疾病管制署周志浩署長(疫情監測組組長)、中央健康保險署李伯璋署長(醫療應變組副組長),以及衛生福利部附屬醫療及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會王必勝執行長(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等,在疫情期間的奉獻與努力,充分展現北醫人「人文關懷、誠信正直、創新卓越、團隊合作、社會服務」特質。
藉由北醫傳承、分享自身經驗,帶動醫界良性交流將有助於提升全台醫療品質,讓台灣醫療水準更加精進卓越。
一陳時中 衛生福利部部長
北醫大能夠從二十五年前兩度被教育部接管董事會的私校,如火鳳凰重生般地開創出一校多院的布局,且能不停息地準備往更國際化的挑戰目標邁進,對於國内諸多陷入發展困境的公私立教育機構而言,可說是非常具有啟發性的標竿學習案例。
一李吉仁 台灣大學名譽退休教授、誠致教育基金會副董事長
北醫大全體師生都在自由、開放的校風薫陶下,揮灑無限創意、接受挑戰,不怕失敗,勇敢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最終在許多醫學教育及醫療領域拔得頭籌,奠定今日北醫大的地位。
臺北醫學大學是台灣醫學教育的殿堂,六家附屬醫院則是國人健康的守護者,醫學教育與醫療服務已成為北醫大體系的最大亮點。
一張文昌 臺北醫學大學董事長
北醫大生存之道的不變法則就是永遠在「變」,窮則變、變則通,唯有求新求變,才能為北醫大注入源源活水,成為進步的最大動力迎接下一個六十年,北醫大將秉持創新精神與科研實力,轉型為創新型大學,打造台灣的「史丹佛」,成為世界一流大學,開創未來新境界。
北醫醫療體系創新營運模式、引領醫療體系發展,創造利潤、回饋北醫教學研究發展,良性循環,已成為全台大學永續經營的最佳典範。
一林建煌 臺北醫學大學校長
北醫大體系今天的規模及成就,在台灣醫療史寫下多元的醫院經營模式,也為醫界打開一條新路。
―李祖德 臺北醫學大學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