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眾矚目的全球青年趨勢論壇,集結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共同就主軸議題「全球夥伴關係-疫情下的全球青年」進行討論,並深入探討「教育學習」、「社會創新(含就業)」、「心理健康」等與青年相關的重點議題。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陳雪玉署長表示:「黑暗後終將迎來光明」,今年青年發展署以『全球夥伴關係』為主題,除了線下實體論壇之外,也同步線上直播,看世界各國青年如何因應挑戰,共同合作對抗疫情影響。
本次論壇也邀請到國內外重量級講者,包括行政院數位政務委員唐鳳,以及國立臺灣大學教授葉丙成,兩位在科技防疫、疫情下的教育轉型,各有豐富的實戰經驗,讓我們來看看兩位是如何看待近兩年的疫情衝擊?又是如何建議青年世代因應挑戰,將危機化為轉機?
首先,唐鳳政委在分享中就提到疫情期間,在 1922 專線收到並執行的創新創意想法:「有一位小男孩使用 1922 告訴疫情中心,最近都只能領到粉紅色的口罩,戴去學校會被其他同學笑,然而,在隔天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記者會上,防疫長官團隊就戴著粉紅色口罩,阿中部長甚至還表示『顏色沒有性別,我小時候最喜歡看的卡通,就是粉紅色的頑皮豹』」
一個小朋友的勇敢發聲,引發了大眾對於「性別平等、性別教育」的討論,不僅讓各界重新反思性別議題,也證明了數位時代 Bottom-up 的實踐,讓更多可能性與創造力,有機會實現,促使整個社會在各層面都能更加進步。
另外,唐鳳政委也提起青年發展署在疫情之下,各項活動仍不停歇,像是以線上活動進行訪問、視訊會議,讓在地行動能持續與國際連結;或是在網路上進行審議式民主的討論,都能讓青年以各種方式提供意見,改善現況,共同邁向美好未來。
接著是教育界的斜槓代表—葉丙成教授,分享了今年五月疫情最嚴峻的教育現場,他建立了全臺教師線上同步的教學群組,並為教師舉辦線上工作坊,在短時間內培訓教師進行線上教學,當時就有許多老師在平台上分享他們的經驗,甚至還有來自香港的教師,線上群組也從一千名,變成上萬名,最後共有十萬多名教師加入群組,並在群組內互相協助,解決彼此在線上授課所遇到的問題(例如設備操作問題、遠距授課如何與學生互動…等)。
這也告訴我們,在變化多端的環境之下,除了有中央在政策與資源上的協助,民間、私部門也能自行發起的,很多具有創意、靈活性高的解決方案,再次讓我們見識到數位時代 Bottom-up 的實際案例。
第三位是跨國連線的國際與談人–世界青年聯盟歐洲分部區域營運總監 Ms. Magdalena Basić,她以心理健康的層面切入,表示在疫情期間,許多公司大規模裁員、失業率飆升,造成許多家庭、個人的壓力;幸運保有工作者,因為太常在家工作,而有ZOOM(視訊會議軟體)疲勞的症狀發生;剛畢業的青年則是因為缺乏工作經驗,難以在就業市場上尋找到第一份工作,許多人也因此產生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
在三位重量級講者之後,接棒的是各國與會青年輪流分享母國現況,他們分別來自越南、印尼、海地、西班牙、澳洲、瓜地馬拉及義大利。青年發展署也特地邀請Podcast「全球串連早安新聞 Morning Taiwan Glocal News」的浩爾(知名口譯員簡德浩)、小路(知名主播路怡珍)擔任論壇主持人,引導現場青年與講者互相交流、共同研討疫情帶來的影響與應對方式。
其中,就有青年提出在疫情之下的求職與工作困境,例如公司因應疫情而縮編人力;或是遠距辦公使得工作者無法進公司上班,必須使用自己的電腦,不僅無法使用公司提供的資源,還得自己吸收額外支出的水費、電費。對此困境,葉丙成教授也回應:「其實並不然,有些科技公司發現工程師在家工作的效率相較在公司環境高出許多,反而為員工加薪,他自己經營的新創公司也是如此,疫情之下也是考驗企業的應變能力及韌性程度。」
下午的論壇則是依照三個子議題進行分組討論,讓各國青年們能夠深入探討疫情之下在「教育學習」、「社會創新」、「心理健康」等層面的母國現況、自身經驗,並且是如何應變、迎接挑戰。
在社會創新組,一位來自政治大學的洪同學表示:「疫情前參加臺大創業社團,團隊成員的創業主題是『共享飲料杯 uCup 』,但在疫情間就面臨『共享食具的衛生問題』,因此他們也尋找過多間廠商,進行比較後,做出原本沒有想過的創新決策。」
在心理健康組,來自美國的Daniel 嚴天寧則表示:「疫情帶來最主要的改變沒有辦法參加團體活動、聚會,或是跟人互動,變成很多時間要面對自己,從前沒有把自己的習慣養好,現在只能完全依賴自己,不過自從疫情結束之後,也發現個人在各方面都進步很多。」
透過全球青年趨勢論壇,各國、各領域的青年不僅沒有被疫情打倒,反而是在各項挑戰之下成為越挫越勇、越來越靈活、有創意的青年學子們。未來世代會有更多無法預測的挑戰與危機,如何將挑戰內化成戰鬥力,將危機轉化為絕處逢生的機會,正是青年應積極發展的軟實力與硬實力,就像陳雪玉署長在論壇開幕時勉勵的「黑暗後終將迎來光明」,各位青年們,都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