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思維容易闖入的誤區
感性思維也就是我們平常所使用的直覺,而這也是常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我們會使用的思維,並且做出決策,因為我們不需要太多的思考,消耗太多的腦力、能量,所以一般人都已經習慣於利用感性思維來做決策,但是太常於使用感性思維我們常會面臨一些失誤和偏見,而我們也會不知不覺陷入這四個誤區:思維狹隘、證實傾向、短期情緒和過度自信,當我們在使用感性思維的時候,盡可能避免這四個誤區,我們將會做出更好的決策。
思維狹隘是因為我們常會把自己的選擇範圍控制在一個極小的範圍內,而我們經常把答案設在「是、否」,或是二次元簡單的選項,這最終會導致答案永遠只會落在兩選項的其中一個,要避開思維狹隘非常簡單,就是把原先問題改成一個擴大選擇範圍的問題,讓自己可以提供各種不同多元選項的提問句。當我們已經充分考慮每個選項後,我們容易出現證實傾向的問題,這是因為我們腦中的直覺,會引導我們去選擇我們想選的選項,所以我們會不自主的利用搜尋和證實來確定我們要的選項,這將導致我們的決策在真實的世界會有所偏差,要如何避開證實傾向的問題,其實只要自己放寬心態,讓自己更公正的去尋找客觀的證據來做決定,也可以採用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簡可行產品)來做檢驗,MVP方法就是將假設放到現實中檢驗,這可以讓你的想法能夠用相對容易的方式被實踐。
分析完每個選項後,要做出決策的時候,我們會陷入短期情緒的誤區,這是因為往往我們在判斷決策的時候,心中多會藏存自己原有的一些傾向,一些壓力、爭議等,這會導致我們做出不理智的決定,克服短期情緒有一個「10-10-10法則」,也就是設法讓自己思考10分鐘後、10個月後,甚至是10年後的自己會如何看待在這一刻自己所做的決策,這可以讓自己逃離短期情緒,達到一個情緒的平衡,並且找到一個真正長期的價值。在做完決策後,我們會進入到過度自信與樂觀的誤區。因此越專業的人擅長於在「區間思維」、即最佳和最差的估計範圍裡充分的範圍內思考;同時設置「止損點」,就是給自己一個可以抽離的機會,打斷平常慣性循環的決策思考方式,讓自己可以查看工作後的結果。
理性思維模型做出正確的理性決策
理性思維模型是張一鳴對於做出正確、成功決策所採用的思考方式或方法,不論是在生活,還是在商業上,例如高中時期要選擇就讀哪所大學,他採用的就是排除法,篩選出他理想的目標學校;而在大學時期如何追求女朋友,他也設計出一套的流程圖,並按照流程圖來完成,也擁有他現在的愛人,所以在這些理性思維模型下所做出的決策確實是張一鳴的理想,因此在商業上,更可以凸顯張一鳴對於理性決策的堅持。
在創業初期,他會把業務特點聚焦在一些核心方向,像他在技術解決方案上,就可以看出張一鳴喜歡採用「算法推薦」,因為當時候他認定算法推薦是最能夠提升信息分發效率的方法,所以算法推薦也成為他在往後任何業務解決技術的核心。
除了算法推薦之外,當他準備要拓展其他業務時,他大部分的決策都是採用「科斯定理」也就是不做別人已經做很好的領域,而是在自己做好的領域加大投入,這也讓他避開所有科技巨頭做很好的領域,而他做的信息分發就是他做很好的領域,所以他只要在加大投入並發揮到極致,因此我們由此可得知張一鳴從創業前到後續發展,他都是採用理性思維模型在做任何的決策,而這些理性決策也就是理性思維提高決策的技能。
從理性思維到多元思維模型的核心
理性思維不完全是唯一的思考方式,但是理性思維有一個明確思考方向,也有充分的依據,並且能對事物或問題進行認知、測量和預測,所以和感性思維相比,理性思維相對來得踏實穩定,從張一鳴用理性思維設計他的人生,一路走得平順,這就是理性思維很好的印證,而理性思維能有更強的力度,是因為理性思維又和理性思維模型、多元思維模型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有著世界上最偉大的投資人,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資者巴菲特的老師查理・芒格(Charles Thomas Munger),一向以重視思維模型著稱。芒格認為所謂的智慧就是找到所有事理的底層邏輯,同時在此基本邏輯(思維模型)運作下,理性的、嚴謹的按照道理去行事,就能突破個人偏狹所造成的人生困頓。
而理性、多元思維模型可以解決我們的問題是因為它具備兩種特性,第一個是解釋性,因為可以利用思維模型解決問題;第二個為普遍性,也就是思維模型能夠處理多個問題。張一鳴所使用的算法推薦就是一種解釋性,因為它可以利用不同給予用戶的標籤,並把這些標籤組合起來,去解釋用戶的特徵和需求,因為解釋性只能用一個思維模型解決一個問題,所以除了解釋性之外,思維模型還具備著普遍性,例如我們常使用在身高體重、分數、績效的正態分布曲線(常態分布、高斯分布),這是一種模型,另外常用在財富、粉絲人數、天災的幂律分布也是一種模型,從這兩個不同的曲線分布圖可以看出一個模型可解釋許多不同的問題,這也就是思維模型的普遍性,因此我們可以藉由思維模型的解釋性和普遍性,來幫助我們暸解、測量、預測客觀世界的問題,這也是思維模型一個很重要的核心。
除了學會使用思維模型這兩種特性之外,更重要的是掌握多元思維模型,因為如果只用一種思維模型,這會讓你很容易扭曲現實,直到找到一個正確的思維模型,例如使用正態分布去分析財富的狀況,這很可能得到的結果是錯誤的,所以學習多元思維模型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使用多元思維模型也有三種方法可以應用,首先是疊加法,在同一個領域利用多種不同思維模型疊加,使我們對問題的認知更豐富和精準,例如今日頭條的算法推薦其實不只一個模型,裡面包含內容推薦、協同過濾的推薦等,這也會讓思維更加全面和多元;第二是強化法,也就是在不同領域的不同思維模型互相印證,增加決策的信心,像是在電商我們會利用不同領域、不同關鍵指標做出不一樣的策略,但是最終還是會決定我們單一的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關鍵績效指標),因為支點是一致的,所以我們只需要聚焦在同件事情上;第三則是選擇法,當在同樣的問題使用不同思維模型的時候,我們會獲得相反的結果,這時候就要依照問題的核心,慎重選擇一個思維模型來解決問題,比如產品要更早上市,讓產品獲得更多的用戶,還是應該盡力追求產品的品質,讓上市時間延緩,這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型會有不一樣的決策、結果,所以身為決策者必須清楚暸解自己問題的核心,才可以選擇最恰當的思維模型,帶來更多、更大的效益,因此多元思維模型也就是一個正確決策的工具箱,讓我們用對的思維模型做出最好的決策。
哲科思維是多元思維模型的第一原理
查理・芒格強調大部分的多元思維模型都來自重要學科的經典理論,也就是一些學科的基礎原理,例如數學、生物學、物理、化學等,因為這些經典理論會對我們的思考方式產生很大的變化,所以我們盡可能學會這些學科的基礎原理,這會對我們的思維模型有所幫助,而這些基礎原理就會演變成哲科思維(哲學思維和科學思維的總稱),在張一鳴的商業經營的決策,他曾表示在他的理性思維模型裡,他就大量使用哲科思維,例如他從教科書《普通生物學》中找到生物和商業的內在連繫,也是生物學的基礎理論,像生物從細胞到生態,變成物種豐富多樣性,這些背後的規律非常簡潔,對於企業的運營、設計系統都有類似的部分,而這些都是來自一些基本的原理或理論。
另外,像經濟學,張一鳴常用來思考擴展業務的科斯定理,就是經濟學的基礎理論,他不只利用科斯定理,他還會使用一些經濟學的理論來指導公司的運營、人才使用、競爭合作等。在心理學上,張一鳴則是使用延遲滿足感,這也是他最推崇的準則,像如果今天你覺得這件事你做得很好,不妨再往後延遲,因為這會讓你提高標準,也是一個緩沖,甚至做得比原來更好,而延遲滿足感在張一鳴眼裡,它有兩個層面的應用,一個是自己,另一個則是相反的即時滿足,對自己是延遲滿足,因為可以讓自己看見更長遠的價值和發展,而不為短期的利益所困擾;但是產品就不一樣,因為這些產品的用戶是渴望即時滿足,所以他也利用這一點讓他的產品用戶達到一個沉迷的效果。因此產品設計也是一樣,是非常需要經濟學和心理學的基礎原理,在心理學上瞭解個體的行為,而經濟學則是理解群體的行為和結果,所以由此可以更加確定哲科思維是多元思維模型的第一原理,想要徹底暸解多元思維模型必須先對學科的基礎原理、理論夠熟識,才可以把所謂的思維模型使用得更透撤。
雖然思維模型看似完美無暇,但其實還是有一些問題的存在,像在二戰時期,長崎被投下原子彈事件,摧毀了一個城市,甚至剝奪無數人的性命,而這個人類的災難來自當時頂尖物理學家們的研究,在爆炸後,此次計畫的負責人奧本海默稱自己成為摧毀世界的死神。但這些物理學家當時只是出自對科學真相的追求和科學發展的激情,根本沒意識到會有這樣的悲劇發生,當他們意識到嚴重的後果已經為時已晚。因此正確的思維模型應該是盡可能以理性思考方式為核心,再加上多元思維模型的特性及應用,最後還是要利用自身的判斷能力,檢測是否下的決策會造成無法挽回的悲劇,因為身為一名決策者他還背負更多的責任,所以正確的思維模型再加上理性的判斷力將成為一名成功的決策者,而好的思考方式將決定你明天的命運。
延伸閱讀:盲盒的飢餓行銷—小小的公仔到千億市值的泡泡瑪特(popmart)深入00後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