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是世界水資源日(World Day for Water,或World Water Day),於1993年由第四十七屆聯合國大會根據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通過,其旨在推動對水資源進行綜合性統籌規劃和管理,加強水資源保護,解決日益嚴峻的缺乏淡水問題,開展廣泛的宣傳以提高公眾對開發和保護水資源的認識。
水資源一直是全球各地需要被重視的議題,到了2021年3月22日,台灣水資源在循環過程中面臨的趨勢問題與挑戰,原因可能包含:
- 歷年均溫屢創新高:2020年全台年均溫達24.62度。
- 雨量偏少:2020年雨量較往年減少逾2成,降雨密度差異懸殊,且56年來首次全年沒有颱風侵台紀錄。
- 自然地形使水資源留不住:台灣因山勢地形陡峭,河川短斜度大,流速急、季節流量變化大,使得雨水形成的河川逕流迅速流入大海,因此能留住的雨水有限。
- 水資源有效蓄容量減少:國內總共有95座水庫蓄水,部分水庫出現嚴重淤積問題,清淤的速度遠遠不及於淤積的速度,使水庫的有效蓄容降低,也使水庫的使用壽命縮短,導致有效水資源受到嚴重考驗與日漸減少。
- 極端氣候使淨水成本增加:當大型風災豪雨與暴雨逕流以及河川上游水土保持不佳,河川夾帶大量泥沙,容易使淨水廠取水的原水濁度飆升,造成淨水場無法負荷,導致必須實施減壓供水及停水。由於我們生活中使用大量化學物質,使肥料、清潔劑等氮、磷化物在未經處理的情況下排入河川,除了造成水質優養化,破壞水域生態外,使水質的變臭與變色,也增加自來水的淨水成本。
- 水價、負擔率低以及漏水率高:台灣的水價低於全球多數國家,以水費負擔率來看,相對低於多數國家;自來水管漏水率高,如107年度的漏水量約4.8億噸,約接近一座曾文水庫的庫容(約5.1億噸)。
- 用水量逐年增加:台灣2018年每人每日用水量達280公升,台灣每人每日人均用水量與多數國家相比,耗水量相對較高,因台灣水價與負擔率相對於各國較低,所以容易造成水資源浪費與節水困難度增加。
- 污水處理率低導致河川污染:2019年10月我國整體污水處理率已提升至61.67%,但在世界排名落後於亞洲鄰近國家,如香港93%、新加坡99%、馬來西亞82.9%、韓國92%與日本78.0%的污水處理率。在台灣仍有多數的生活廢水、畜牧廢水以及事業廢水在未經處理的階段就排入河川之中。
- 廢水回收再利用率低:國內工廠回收利用之廢污水量超過50萬CMD(Cubic Meter per Day,公噸/每日),約佔現行總工業用水量之10%,過去因自來水水價低(每噸約10元),而再生水處理成本高(每噸約25~30元),所以廠商開發污水回收處理的意願不高,目前已有許多工業用水大戶興建廢水回收設施,使水資源更有效率的運用。目前水利署已規劃建置7座工業再生水廠,鳳山再生水廠已經在2018年完工,目前可供應4.5萬CMD的再生水,供高雄臨海工業區使用。預估2022年其他再生水廠將陸續完工,至2023年所有的再生水廠共可供應30.1CMD的工業再生水。
河見泵浦,水資源處理的戰士
在台灣,河見泵浦隱身在各個有水的地方,日夜扮演著流體運送的重要角色,河見泵浦常用的環境有:各地的水資源回收中心、污水處理廠、海水淡化廠、中水回收系統、建築抽水回收、河川整治工程、河川伏流水、雨水回收系統等。
水,離不開人類的生活,更是一個國家重要的發展根本,水資源的善用,永遠是必須重視的課題,河見泵浦承載著水資源的傳遞,更傳遞著一份為環境盡力的巨大能量,永不停歇。
3月22日,世界水資源日,河見邀請您一同善用水資源,珍惜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