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社團法人臺灣茶葉學會與海外僑⺠組織歐洲臺灣精品茶學會主辦,兩會的合作意向簽署昨日(25)於社會創新實驗中心進行,宣示將透過國內茶業單位與僑居地人才的合作,將臺灣茶知識庫全面英文化、落實對國際市場的觀察與連結,主動向世界展現臺灣茶區的獨特性。
臺灣茶在國際上曾舉足輕重。但近年來,茶產業的發展集中於滿足內需,外銷品項雖然也有增長,茶文化的概念輸出卻大不如前。歐洲臺灣精品茶學會副會長陳孝溥提到,於德國求學的數年間他發現,曾被歐洲視為精品的「福爾摩沙茶」現在只存在老一輩消費者的記憶裡。雖然歐洲地區開始流行珍珠奶茶,但臺灣的精緻茶幾乎成為傳說。這段「消失了的文化鏈」其實是臺灣茶的強項、也是競爭力所在。目前歐盟的精品茶市佔率約佔當地茶葉總消費額的5%。歐盟茶葉的進口總重自2011年到2015年間下滑3%,但茶葉消費金額反而上漲了5%,這個「貴精不貴多」的趨勢反映出精品茶在歐盟市場上強勁的成長力道。
臺灣茶葉學會理事長黃謄鋒亦表贊同地說,臺灣茶業的產製銷技術和文化底蘊皆厚實。該學會成員整合了臺大、臺北科大、中央、中興等知名大學之茶葉科學、技術的專研學者,過去兩年更肩負執行「國家文化記憶庫:以茶文化途徑提昇茶產業計畫」而深入耙梳北臺灣的茶文化脈絡,存取了許多關於臺灣茶的珍貴知識與經驗。若能透過英文化並選擇適當的國際平台發表,讓現代歐洲人重新認識具獨一無二文化價值與高度品味的「新臺灣茶」,有其劃時代的意義。
除了歐洲人品飲葡萄酒時講究的「3C.2T」品種 Cultivar、工藝 Craft 、人文 Culture、風土 Terrior、與產製的科學技術 Technology 以外,在簽署會上致詞;近年積極投入臺灣特色小葉種紅茶和有機烏龍茶開發的農委會茶業改良場邱垂豐副場長、以及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蔡體智組長皆稱讚臺灣茶還有一大特色就是「藝」—— 茶藝、茶禪的形式之美也非常吸引外國人士。比如日本威士忌所以能成功進軍國際、打破威士忌是⻄方傳統酒品的印象,正是由一款以日本橡木「水楢木」為桶的北海道威士忌領頭,做出了表達東方禪意、帶有寺廟檀香氣息的特色威士忌,讓國際藏家驚豔不已。2018年香港邦瀚斯拍賣會上,50年的日本水楢桶威士忌以270萬港幣(約1000萬臺幣)拍出。臺灣茶若能循此模式行銷,不只符合國內推展農業加乘文化特色的「六級產業化」政策,勢必也能再造國際能見度。
臺灣茶葉學會秘書長、臺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教授陳右人補充,近十年間,臺灣茶的外銷從出口原料毛茶為主,往輸出精緻茶品、甚至茶品牌演變;出口國從只有二、三十個到高達八十餘國。數字的提高看似蓬勃,但其實臺灣茶在線上與線下、文化與產業的整合上比其他茶區薄弱,致使臺灣茶的國際形象仍然模糊—— 到底臺灣茶是平價代工茶還是精品茶?藉著兩會合作的契機,開拓更多管道讓外國人士認識臺灣茶、臺灣茶文化、甚至臺灣茶風土以吸引觀光參訪,是本土茶產業冀望的方向。僑務委員會僑商處副處長王偉讚隨後指出,兩會在做的等同是臺灣茶在歐洲的文藝復興。讓分佈在世界各地、原本就與臺灣脈息相通的海外僑⺠學習臺灣茶、成為臺灣茶的海外宣傳大使,這樣由內而外再回頭溯源的能量十分可觀。
對於臺灣茶葉學會與歐洲臺灣精品茶學會兩會跨域的合作,不只業內專家樂見其成,與會包括客家委員會專員盧廷鈞、國內外臺灣茶青農與青商代表、精品旅遊業人士、形象與管理顧問公司、地方創生計畫人士等均表示,政府規劃及「撮合」各項文化與產業鏈接項目時最容易在跨界、跨部會的合作上有挑戰,遑論當項目涉及國際推廣,各國國情、語言的隔閡往往讓任務更艱鉅。臺灣茶葉學會與歐臺灣精品茶學會的合作是少見由國內學會與海外僑團主動出擊。期待看見一個以臺灣茶為例,創造新型態、不依賴僵化展銷管道、數位與實體並進的文化商機。
合作意向圓滿簽署的下一步,兩會已取得與德國漢堡工藝美術館 Museum für Kunst und Gewerbe Hamburg、德國漢堡文化局獎助之社會多元文化節 Fluctoplasma 等單位合作的機會,將在疫情平息後(預計2021年秋)於館內與文化節上進行與臺灣茶、臺灣品飲文化相關的展演。並協助為擁有獨特風土品質的臺灣茶區、臺灣茶工藝,例如原生於客家庄的「膨風茶/東方美人茶」申請歐盟風土與傳統工藝認證標章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and traditional specialities in the European Union),以保障臺灣茶在歐洲市場的獨家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