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度成果交流暨績優團隊徵選活動」於11月27在集思交通部會議中心五樓集會堂舉辦,當日共有17支隊伍共襄盛舉。其中邀請六位mentor,針對每組的簡報提出問題及建議。
young飛團隊關注的議題廣泛,並與38個國家交流、189個組織進行連結。包括自我認同、文化差異、心理輔導、兩性關係、相對剝奪感、就業困境等領域,不少組別的議題點出當代年輕世代亟待解決卻缺乏動能的現象,與會團隊經歷五個月的計畫執行與目標優化,並以青年獨有的視角提出解決方案,驚艷在場嘉賓與導師。
另外,當日會場也提供行動展牆、永續關鍵字投票、Wall of Praise等互動式空間,供學員交流與想法激盪,並讓與會學員從中獲得更多SDGs永續目標的理念與價值傳遞。
lower low salary 看見青年低薪問題 致力提升青年競爭力
這幾年因疫情關係與勞力市場產業供給不均,造成青年人平均薪資趕不上通膨,變相買不起房、無法奉養父母與擔負下一代,形成「青年貧窮」現象,是許多青年關注的議題,團隊「Lower low salary」即將注意力聚焦在 青年低薪問題,之後與mentor與國際組織討論,發覺問題點在於結構,並非容易著手解決的問題,因此在後續的議題探討中更專注在探討形成原因與實際現象的改善。
團隊成員羅苡晅認為,青年能力與實際就環境的差異導致低薪,所以團隊聚焦三大面向,第一項是資源整合,提供已過濾的青年職場就業資訊,集結在資訊網;第二項是跨國工作坊,降低青年自身組織聯繫門檻,透過小規模的聚會,進行臺美文化交流,創造對文化友善的平臺;第三項是企業體驗,連結全臺14間組織,除了幫企業媒合青年人才,同時也幫助青年連結在地資訊。
團隊成員蔣家暘表示,計畫並非一開始就這麼順利,剛開始投一千多封信件回應的寥寥可數,後來找到方法,回信參與意願的組織漸多,逐漸共織成為專屬於 「Lower low salary」的行動網。羅苡晅提到在與國外組織交流後,更可以體悟文化差異與做事模式的不同,會以更廣闊的視野對待身旁的事物。
羅苡晅也提到,計畫進行過程,常遇到突發情況,所以練就一身能迅速應變問題的能力,也因為疫情關係,更多人仰賴線上資源,包括用遠距來參與活動、聚會,也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與交流的緊密度,相對實體的時間、距離、金錢成本都低很多,得到的收穫不亞於實體碰面。
Awakening覺醒之路 如何Awake原民青年的身份意識
另一項備受關注的青年議題為原民身分的認同,「Awakening覺醒之路」組織針對原住民歷史創傷的場域為主,行動分為國際線上工作坊與國內實際走訪,以及參與走訪學生的國際線上分享會,這些與國際組織主動連結的參與者中,接近一半是非原住民,象徵整體社會層面上「自我認同」與「歷史變動中所造成的創傷」並非限於特定族群,青年人都可以主動理解現階段臺灣正在發生的事情。
由於原民的創傷發生在不同山林之間,原林對於原住民族群也藏著很多智慧,因此Awakening組織舉辦的走訪工作坊,除了在行動中理解歷史也認識族群文化,也透過分享與線上傳播讓更多人理解原住民族群,在社會的變動中遇到什麼困境。組織成員Mulinung Tangiradan表示,文化是最好的復原力,透過文化去療癒族群的傷痛,是他們一直希望能做到的事。
其中,團員Abus在計畫當中規劃走訪他的家鄉:花蓮縣濁溪鄉。主要目標是勘查與了解嘉興石板屋重建的故事,但直到Abus開始理解家鄉背後歷史,才得知過去濁溪鄉這塊土地發生過大分事件。更因緣際會認識在地組織卓溪鄉登山協會,得知協會一直在做山林文化保存與推廣,並針對大分事件有一系列的資料蒐集與整理,團隊在進行計畫時,更選擇跟在地組織合作,理解在地人的故事與觀點。
「族群沒有高低,文化沒有優劣,尊重每一個生命,是身為人基本的準則。」
「Awakening覺醒之路」當初聯繫九十幾個國際組織,其中來自克里族原住民族保留區的醫療機構,擔任物理治療師承融,生活很長一段時間,也很重視原住民歷史創傷,由於這些傷痛長期下來容易導致身心靈的負擔,加拿大青少年原住民的自殺率很高,他們的角色就是陪伴跟支持。另一個組織是七世代自然學校,除了心理輔導,原住民的長老帶大家上山,以與自然對話回復青年人的創傷。
團隊也與加拿大組織唐尼溫捷克基金會(The Gord Downie & Chanie Wenjack Fund,DWF)進行交流,其致力於實地走訪計畫,與Awakening組織致力進行的計畫內容非常相近,例如基金會實地走訪加拿大技術學校,過去曾有虐待、性侵等情況,學童Chanie Wenjack為了逃離環境、回到部落去,走了幾十公里,最後凍死在鐵道旁,DWF組織每年都會舉辦活動,重回當時Chanie Wenjack的逃跑路線,去理解他的思鄉之情。
成員Mulinung Tangiradan表示,自我認同是心理層面的東西,這個自我認同最重要的是生活經驗的積累,過去原住民受到殖民政策、皇民化政策的改變,對於個體都是造成很大的傷害,形成原民上一代的陰影,也導致下一代形成自我身份的困惑與迷茫。此外,團隊也有很大部分的成員非原住民,所以自我認同議題不僅限於特定族群,是臺灣青年世代乃至世界青年都會面臨的情境:對於自己生活的土地有多少的熟悉。
HMT 你好明天奮不顧身投入原鄉 聽見在地的聲音
同樣關注原鄉並深耕在地的「HMT你好明天」團隊,對原鄉兒童議題十分重視,主要場域在布農族的明德部落。與其他團隊不同的是,他們是以局外人(非原民)視角參與社區事務,團隊成員透過培力和陪伴,創造文化交流機會。成員楊庭瑄表示,計畫目標放在兒少青年的文化認知與喚起文化保存兩大面向,並透過計畫與當地居民交流。
HMT當初以滾雪球的方式,與十個國際組織做連結,其中高達七個來自馬來西亞,包括Arts-Ed、Imagine Pekan Nanas 想像北干、新新村 Village Vision等。由於馬來西亞跟臺灣一樣屬於多種族的土地,在拜訪、交流與實際討論地方創生時,在交流激盪上產生更多的共鳴與連結。
「我們在地的聲音要被聽見」
在交流的團隊中,「金山一角」組織著重的藝術教育啟發團隊不少,包括在地的彩繪牆計畫,融合當地文化元素、廟宇圖騰,甚至去臨摹當地居民的臉龐呈現在牆上,希望形成凝聚力,看到這面牆聯想到部落。HMT團隊也因此討論並執行彩繪地方故事,除了外地人來可以看到部落的布農圖騰特色,也可以理解過去祖先生活的遺產,希望居民在家鄉更有歸屬感。
「想像北干」組織也與團隊聊到新創甘苦談,除了交流在地地方工作的秘訣、在地耕耘的議題與經驗,也分享非營利組織營運的建議。另一個組織「綠遊人」也是從事孩童與地方文化保存相關領域,成員楊庭瑄說道,組織在與會過程中表示未來有機會想進一步舉辦臺馬文化交流,讓兩地各種有特色的文化進行激盪。
「HMT你好明天」團隊在計畫內容上,除了線下舉辦布思議文化展,也舉行線上策展「用創意點燃影響力:活動策略大解析」,活動歷經兩個月籌備,內容包括IG線上解謎遊戲、Gather town做為策展媒介,介紹HMT理念、分享HMT大型活動案例、解析線上解謎遊戲的背後思路。
「如果明天比今天難忘,你是不是也會奮不顧身地往前?」是團隊持續耕耘下去的動力。儘管一路上理解人與人的故事遭遇許多挫折,深信文化是共同的語言的他們,仍用他們的努力,紀錄下部落青年與耆老深耕文化的動人篇章。 十七組young飛團隊關注十七項臺灣重要議題,每組團隊提出的全球行動方案皆十分深刻,青年動能不可小覷。最後獲得Young飛成果競賽績優獎的團隊共五組,包括Awakening、Cappop、TomorroW忘憂解、醫YEY、LAPSEE。
Mentor安東尼認為十七組團隊很優秀,很多計畫都很值得深化執行下去,並且在世界舞臺上展現臺灣青年力量。Mentor宋世祥則表示,今年遇到疫情挑戰,許多團隊的應變能力很強大,young飛計畫只是起飛的起點,未來祝福飛得更高更遠。
更多最新消息,歡迎點進「Young飛全球行動計畫」官網 及臉書 Young飛全球行動計畫查詢。